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特征是造血系统中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并广泛浸润全身各组织与脏器,引起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白血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已将它列入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内。本病的发病率在各国有一定差别,北欧、北美及西欧国家发病率较高,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较低,瑞典及以色列的发病率高达7.6/10万,我国约在3~4/10万之间。根据~年死亡回顾调查,我国白血病病死率男性为2.79/10万,女性为2.23/10万,这与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相似,而明显低于欧美一些国家(5.6~9.8/10万)。白血病的发病在不同年龄组有一定的差别。年龄曲线呈两个高峰,婴幼儿至4岁阶段是第一个高峰,以后则发病率渐渐下降,至10岁时降至最低点,20~29岁之间则又趋上升。第二个高峰出现在45岁以后,至55岁达到顶点。就发病类型而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淋巴细胞型在10岁以下居首位,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粒细胞型和单核细胞型均以20~29岁患者最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各年龄组中均占相当比例,其中20岁以下和20~40岁组居首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见于20岁以后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甚少,主要见于40岁以上者。白血病类型的分布,据统计我国急性白血病占736%,慢性白血病为19.3%,急慢性之比为3.82∶1,儿童急性与慢性之比为16∶1,急性占首位(40%)。从历史发展看,年前急慢之比很少达到3∶1,而近年报道则多在3∶1以上,有的地区高达9.25∶1,表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增加趋势。

根据增生的白细胞类型,较常见的有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种类型。骨髓中细胞系统的幼稚红细胞恶性增生者称为红血病,幼稚红血病与幼稚粒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均恶性增生者称为红白血病,以及其他一些少见病型,淋巴瘤也可合并有白血病。

一、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正常细胞的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某些器官及组织有关。但各型急性白血病之间又稍有不同。

1.起病

约半数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以高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及关节的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也可以缓慢起病,表现为进行性疲乏无力、苍白、虚弱、活动,及劳动后气急、低热,及轻微出血、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少数病例以抽搐、失眠、牙痛、齿龈肿胀等开始。

2.发热

发热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可有不同的热型和热度。发热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炎症,尤其是肺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及齿龈炎。也有表现为耳部炎症、肾盂肾炎、肛周炎、疖痛、肠炎,皮肤感染也很常见。有的病人虽然有感染发热,但找不到明显的病灶。严重感染时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等。

3.出血

急性白血病病人可发生程度不等的广泛的皮肤和黏膜出血。表现为皮肤的瘀斑及瘀点、鼻衄、齿龈出血、口腔出血。眼底视网膜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耳内出血可致眩晕、耳鸣,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及尿血等,颅内出血可引起抽搐、昏迷、头痛等。

4.贫血

为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发病早期即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一般血红蛋白下降至g/L以下,红细胞也成比例下降。贫血常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耳鸣、胸闷、听力及视力减退,以头晕及头痛为多见。

5.白血病细胞浸润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1)骨及关节疼痛也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状。自发的胸痛并不多见,常见为胸骨局部的压痛。

(2)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随着化疗的进展,患者生存期延长,CNS白血病成为较突出的问题,CNS白血病是因为抗白血病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浓度很低,白血病细胞直接浸润所致。

(3)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常见体征,以淋巴细胞型为最多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与病情变化有关,随着病情进展肿大明显,治疗后病情好转则缩小。

(4)消化系统部分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口腔炎、食管炎及小肠结肠炎等。

(5)呼吸系统上呼吸道及肺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为支气管浸润、肺部浸润、粟米样肺部病变及胸腔积液等。

(6)循环系统尸检病例有心肌受损者不少见,但一般无临床症状。可有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偶然可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传导阻滞,以及心包炎等。除细胞浸润外,贫血、感染亦为心肌损害的因素。

(7)泌尿系统肾脏浸润很常见,其浸润灶多为结节状,也有弥散性肾脏浸润而致肾脏肿胀者。临床表现为浮肿、蛋白尿及管型尿。少数病例可有氮质血症。严重时还会发生急性阻塞性肾脏损害,引起肾功能衰竭。

(8)生殖系统女性患者的子宫和卵巢也可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但引起临床症状者并不多见。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男性患者可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致睾丸肿大,儿童患者尤其在白血病复发时多见。睾丸质稍硬,部分病例有压痛。成人伴性欲减退。

(9)皮肤及黏膜变化特异性皮肤损害为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如丘疹、斑疹、脓疱、结节、肿块等,结节及肿块常见于白血病晚期。非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为瘀点、瘀斑,亦可见荨麻疹、疱疹、痒疹及多形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等。黏膜变化有牙龈肿胀、口腔溃疡及咽峡炎等。

(10)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细胞性白血病尤为多见。急性白血病还可并发低血钠症。白血病细胞的破坏常引起高血钾症,常出现于抗癌药物应用以后,或药物性肾脏损害的病例。低血钙症也屡有报道,常见于化疗。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红白血病等。在亚洲黄种人中慢粒较多见,占慢性白血病的95%以上,慢淋则多见于50~60岁的人,均男多于女。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慢粒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粒细胞增多、脾脏肿大和贫血。个别患者初期症状不明显,经过半年,或更长时间才来就诊,通过检查发现脾脏肿大和血液异常而诊断为本病。

(1)一般症状表现为乏力、消瘦、多汗、脉搏增速等,可能与粒细胞增多引起代谢旺盛,及蛋白质分解增加有关。贫血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2)脾脏肿大一般为中度或重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脐部甚至达到盆腔者多见。如出现脾栓塞和脾周围炎等并发症时,便有局部剧烈腹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脾出血和脾破裂。

(3)贫血早期常无贫血,随着病情发展,骨髓造血组织被过度增生的粒细胞系列所代替而出现贫血。

(4)发热一般发热轻微,也不规则,常在化疗后消失。晚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抗生素或一般化疗药常治疗无效。

(5)肝、淋巴结肿大肝大轻于脾脏,也是临床常见体征。除全身感染外,少见淋巴结肿大。

(6)胸骨压痛是重要体征。无论何时出现胸骨压痛可认为是骨髓细胞增生,骨髓内压力增加,骨膜下浸润。有50%左右的患者胸骨触痛是复发或病情明显变化的特征。

(7)终末期急性变慢粒白血病确诊后,多数病例在3年后转入终末期。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疲乏、脾脏再度肿大,或出现淋巴结肿大。终末期如有幼稚粒细胞增加,或蓄积则称为急性变,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骨髓疼痛及压痛,贫血,脾脏进行性肿大。由于血液正常成分减少,有出血倾向和感染,皮肤和内脏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这是患者对以往有效的治疗无反应。大约8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死于急性变。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全部病程可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个阶段。就诊时常为一般症状,表现为乏力、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可能有轻度、中度的肝脾肿大。患者可因发热、出汗,或皮肤瘙痒来就诊,约25%的患者诊断为慢性白血病时无症状,系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做常规血液检查时发现,甚至有的患者一直没有症状,而因其并发症——感染,导致死亡。

(1)淋巴结肿大出现率为82%,多为全身性。开始时见于颈部,无痛,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增大,并由局部到全身各处,小者不被注意,大者可如核桃大小。淋巴结肿大可引起相应部位压痛及阻塞症状,如扁桃体肿大产生呼吸道症状;纵隔淋巴结肿大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或压迫支气管,引起刺激性咳嗽、反复发生肺炎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肠梗阻;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引起下腹或背痛,导致下肢浮肿、输尿管梗阻、反复发生肾盂肾炎,甚至出现尿毒症;肝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阻塞性黄疸等。

(2)肝脾肿大亦较常见。脾肿大约占72%,超过肋下10cm者可达90%,但一般不如慢粒白血病显著。肝大出现率约50%,当被白血病细胞浸润时,可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3)贫血甚常见。骨髓可因淋巴细胞过度增生使红细胞增生受抑制,部分病例可因红细胞表面IgG明显增高,发生自身溶血性贫血,此时抗人血球蛋白试验可呈阳性。此外,由于消耗、化疗和感染,使骨髓呈进行性增生低下。

(4)紫癜为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溶血性贫血多见,少数与骨髓增生障碍有关。

(5)皮肤损害皮肤损害的发病率远较其他白血病高,可达50%。皮肤损害可在病程的各期中出现,可为局部性,亦可为全身性。局部浸润常在面部和头皮出现,而后延及躯干、四肢和全身。皮损可有两类:一类是非特异性,由于肿瘤毒性反应或变态反应所致,包括瘙痒、痒疹、多形红斑样荨麻疹、皮肤出血以及带状疱疹、脱屑等;另一类是特异性变化,为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呈红褐色扁平浸润斑块或结节,有的为红皮病样皮疹,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脱屑,或在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出现瘙痒性丘疹。

(6)感染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加之较长时间使用大量皮质激素,因此常并发感染。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多见,重者可出现蜂窝组织炎、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等。也可见到病毒和霉菌感染。

(7)骨骼疼痛较少见,发生原因可能与白血病晚期的肿瘤细胞浸润有关。

白血病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不外乎外邪入侵及内伤两方面。外感病邪的致病因素是毒邪与热邪,毒邪包括瘀毒、热毒、湿毒、风毒等;热邪则包括温热、湿热、痰热、毒热等。内伤因素是由于劳倦、饥饱不节、房事过多、七情所伤,伤及肝、脾、心、肾等。当然,小儿患者则以先天不足、遗传缺陷为内因。

有关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中医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即是因虚致病,还是因病致虚,常有争论。前者认为患者先有体虚内伤,外邪才能乘虚而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临证虽有实证,但仍属虚候。后者则认为白血病是先有邪毒内伏,然后诱致正气虚损,邪毒亢盛,累及脏腑骨髓而发病。中医理论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从一些白血病的病程表现来看,急性白血病的早期、中期是以实证为主,即本虚标实之证;而晚期则是标本皆虚。近年来,多数学者从实践中总结到白血病并非单纯虚证,亦非单纯实型,而是虚实相兼,本虚标实。在整个病程中,虚实之间又因病情不同而变化。患者有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多方面的失调,还有寒热虚实的变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故对白血病的病因病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1.急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发病急骤或缓慢,病情发展迅速。

(2)进行性贫血,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尤其胸骨有压痛。

(3)白细胞计数常增高,有的多至~×/L,也有部分少至0.2~0.5×/L

(4)血涂片中可有原始、幼稚细胞。

(5)骨髓增生多明显,或极度活跃,也有少数增生活跃,或低下者。一般原始细胞加早幼粒(或加幼稚细胞)>30%,其他系细胞受抑。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发病缓,开始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脾肿大明显,常与白细胞数成正比。

(2)周围血中白细胞增高是本病主要特征。诊断的一般在~×/L,甚至可高达0×/L,个别在20×/L时就被诊断。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增多,以中幼粒和晚幼粒为主,原始粒+早幼粒常不超过10%。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外周白细胞总数超过10×l09/L(1万/mm3),成熟淋巴细胞占60%以上,持续增高在3个月以上(至少每月查1次白细胞),并须除外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等。

(2)骨髓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

(3)淋巴结肿大在3个区域以上和(或)脾肿大。

(4)组织学检查(骨髓、淋巴结及其他部位活检)显示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现象。

确诊慢淋须有(1)、(2)条之一及其他任何1条,并须除外淋巴肉瘤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应该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扶正主要是补气养血、滋阴助阳;祛邪主要是解毒、化瘀、清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按中医辨证施治;辨病则根据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加用抗癌中草药,并与化学药物治疗密切结合,以提高疗效。

辨证施治:由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复杂,变化快,夹杂证候亦多,所以各家分类很不一致。著者等根据急性白血病的几个主证,结合疾病发展过程和病情变化,将其分为四型,或者称四个阶段。这些类型或阶段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是相互兼杂的,故辨证施治时应全面分析患者阴阳的失调、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紊乱及经络的不和等,辨明病情的虚实、寒热、表里,以便对症下药。

1.瘀毒互结,肝肾阴亏型

主证:低烧或高热,自汗盗汗,疲乏无力,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头晕头痛,眼花目眩,口干咽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薄黄,脉细数或沉数。

辨证:瘀毒互结,肝肾阴亏。

治则:化瘀解毒,滋补肝肾。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天黄癀丸,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14号方加减: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药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生地黄20g,元参15g,知母10g,龟板10g,鳖甲30g,地骨皮20g,牡丹皮20g,银柴胡15g,蒲公英30g,大青叶15g,半枝莲30g,花白蛇舌草30g,女贞子30g,青黛3g(另包冲服),大枣6枚,生姜3片。。

按语:在伟达14号方滋补先后天的基础之上,加生地黄、元参、龟板、鳖甲、女贞子滋阴补肾,知母、地骨皮、牡丹皮、银柴胡清热,蒲公英、大青叶、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狗舌草、青黛解毒祛邪。

2.瘀毒互结,阴虚血热型

主证: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伴有低热、盗汗、乏力、五心烦热、心悸气短、失眠、纳差,舌质绛红或尖红,苔白或薄黄,脉沉细数或弦细数。

辨证:瘀毒互结,阴虚血热。

治则:化瘀解毒,养阴清热。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天黄癀丸,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10号方合14号方加减:仙鹤草30g白及10g茜草(酒炒)15g大黄10g三七(冲)5g槐花15g地榆15g蒲黄(布包)10g藕节15g侧柏叶10g小蓟10g,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药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大枣6枚,生姜3片。

按语:仙鹤草、白及、藕节收敛止血,茜草、三七、蒲黄既止血又化瘀,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新之长,小蓟、侧柏叶、槐花、地榆有凉血止血之功,大黄活血祛瘀。高丽参大补脾胃之气,以固后天,附子温壮中阳,助命门之火,大补先天。白术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吴茱萸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小茴香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3.瘀毒互结,心脾两虚型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淡苍无华,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皮干发枯,自汗盗汗,衄血,咳血,皮下出血,甚则肢凉腰冷,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瘀毒互结,心脾两虚。

治则:化瘀解毒,健脾宁心。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天黄癀丸,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1号方合2号方加减: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当归10g,黄芪15g,川芎6g,白芍药10g,沙参30g,生地黄15g,天冬、麦冬各15g,五味子6g,三七(冲)3g,枸杞子15g,山茱萸20g,黄精10g,紫河车6g,何首乌10g,丹参10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

按语:气血双亏,心脾不足,以虚为主,故应补虚。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山药、甘草健脾益气,沙参、麦冬、五味子补益气阴,生地黄、山茱萸、白芍药、当归、黄精、紫河车养血滋阴,合而服之,宁心健脾,大补气血,扶正以祛邪。

4.瘀毒互结,脾虚痰凝型

主证:胸闷气短,乏力疲倦,颈腋痰核瘰疬,肚腹痞块,腹胀腹痛,面色萎黄,便稀或干,舌质暗瘀,苔白或腻,脉沉弦或细滑。

辨证:瘀毒互结,脾虚痰凝。

治则:化瘀解毒,健脾化痰。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天黄癀丸,每次1g,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2号方合6号方加减: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竹茹10g,佩兰10g,薏苡仁15g,白蔻6g,桔梗10g,浙贝母10g,鱼腥草20g,沙参30g,丹参30g,赤芍15g,当归15g,炮山甲10g,瓜蒌20g,郁金10g,枳实10g,黄芪20g,山药10g,红枣6枚,生姜3片,生甘草6g。

按语:正虚邪实,血瘀痰凝,结毒于内,须攻补兼施。气为血帅,气虚则血瘀凝滞,气虚脾运不健,则痰毒内生,故以补气为先。太子参、沙参、黄芪、山药补气健脾;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气行则血行,故投郁金、枳实行气,瓜蒌、桔梗、贝母、陈皮、半夏化痰散结。

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1)发热急性白血病的发热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感染发热: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因而易于继发感染。

外感时邪,感冒发热:早期邪在表者宜解表。在气分者宜清里;在营入血者清营凉血,并重用清热解毒中药。

口腔溃疡及感染:餐后盐水漱口,清洁口腔牙缝。溃疡形成时外用锡类散、复方珍珠散(珍珠散1管,地塞米松0.75mg,四环素0.5g)及口腔溃疡汤Ⅰ号散(紫雪散3g,冰片0.15g,青黛10g,新霉素2g)等涂敷。用板蓝根、蒲公英各30g,五倍子10g,儿茶10g,煎汤含漱。

泌尿系统感染:可用鸭跖草、蒲公英、瞿麦、萹蓄、海金沙、白花蛇舌草、黄柏、知母等。

肠道感染:主要选用黄连、黄芩、秦皮、白头翁、广木香、葛根、黄柏、马齿苋等。

软组织感染:局部红肿热痛,痛苦难忍。局部外敷如意金黄散、化毒散加鲜芦荟汁、黄连膏、紫色消肿膏等,内服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常用中草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赤芍药、牡丹皮、穿心莲、败酱草、两面针等。

肛门溃疡及感染:肛门疼痛,排便时痛苦万分。除要保持大便通畅、肛门清洁外,溃疡和肛周脓肿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是严重合并症。溃疡在坐浴清洗后,用甘草油清洁局部,并涂以黑降丹或琥珀粉加蛋黄油。如有肛周脓肿,除用抗生素外,服中药内消汤剂,局部敷以化毒散、如意金黄散加鲜芦荟汁,或用鲜马齿苋汁调成的糊剂,每日换药。

邪毒发热:为白血病本身引起,找不到感染灶。治疗除积极控制白血病外,宜用清热解毒活血抗癌之品。除常用清热解毒药外,还可选用龙葵、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大黄、牡丹皮、大小蓟、仙鹤草等。

内虚发热:血虚发热用养血清热法,药用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当归、阿胶、鸡子黄。阴虚发热用滋阴清热法,药用知母、鳖甲、龟板、生地黄、玄参、地骨皮、白芍、银柴胡、青蒿等。气虚发热则用甘温除热法,如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等加减。白血病患者高热有神昏者,可用紫雪散、安宫牛黄散、清开灵等。

(2)出血白血病出血原因不外实热、气虚及血瘀三种。

实热由于毒热炽盛,营血两燔,迫血妄行。出血多暴起,血势较猛,血量多色红,治宜清热凉血。药用犀角粉,生地黄,牡丹皮,三七,大、小蓟,紫草,白茅根,茜草,栀子。

气虚不能摄血而致血不归经者,出血多缓,血量一般较多,伴有气虚症状,宜益气摄血。药用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甘草、三七、升麻炭、枸杞炭、血余炭、仙鹤草等。

瘀血内阻,血溢络外(或化验检查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出血量不一,血色暗紫,皮肤紫黑瘀斑,肝脾肿大,骨疼明显,舌紫暗有瘀点。治宜活血止血,祛瘀生新。药用三七、赤芍药、桃仁、红花、蒲黄、牡丹皮、川芎、丹参。各种严重出血可用生地黄、生地榆、仙鹤草、大小蓟等,外加云南白药内服。

(3)骨髓抑制,血象低下化疗后骨髓抑制,根据化疗伤气耗精的副作用,用升血汤方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以保护骨髓及提升血细胞。并根据中医辨证不同,用药有所侧重。气虚者重用伟达2号方: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肾虚者投以伟达14号方: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药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大枣6枚,生姜3片。

白细胞低者:选用伟达1号方加2号方:当归10g,黄芪15g,川芎6g,白芍药10g,熟地黄15g,三七(冲)3g,黄精10g,紫河车6g,桑椹子10g,何首乌10g,丹参10g,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

血小板低者:用黄精、女贞子、玉竹、花生衣、大枣、虎杖、三七、升麻、茜草根等。

血色素低者:多予温养脾肾,但白血病的贫血很顽固,除上述健脾补肾药外,可重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茸,及猪、牛、羊骨髓等。

白细胞过高:可用龙胆草、贯众、忍冬藤、马鞭草、青黛、寒水石、败酱草、徐长卿等。

(4)脑膜白血病:由于邪入厥阴,化风内动,以致项强呕吐,头痛头胀,口眼歪斜,甚至有昏迷、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和胃降逆,解毒化瘀。用伟达11号方:夏枯草30g,胆南星10g,白附子6g,半夏10g,天麻10g,白僵蚕10g,地龙10g,全蝎3g,钩藤10g,蜈蚣3条,生牡蛎30g,石决明30g,白芷10g,石菖蒲10g,川芎10g。另用成药安宫牛黄散等。

中西医结合是提高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疗效,有计划地把联合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防治脑膜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并发症的治疗结合起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增强机体抗病力,消灭白血病细胞,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联合化疗是目前诱导完全缓解较有效的手段。缓解期的维持也要用化学药物。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用强的松加长春新碱,90%可得到安全缓解。医院报道(年),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成人为主)用VEMP方案(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强的松);急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用CMMP方案(喜树碱、丙脘、6-疏基嘌呤、强的松)或VEAGP方案(VCG、CYC、Ara-C、6-TG、强的松)同时配以中医药治疗,缓解率87%,中位生存期为天;而单用西药化疗治者,缓解率为61.2%,中位生存期为天。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68例,缓解率达85.5%,单纯西药治疗58例,缓解率仅50%。河南医学院报道治疗急性白血病74例,缓解率79.3%。而单用西药组1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总缓解率为31%。以上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越性。

在缓解开始以后,还需要加强化疗作巩固治疗。整个化疗期间可用中医扶正及支持疗法,使化疗疗程能够比较顺利进行。在维持缓解期间,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治疗,可以延长缓解期,使机体得以调整和恢复,以利再程化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已展示其优越性,许多获效存活多年的病例,大多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无论是增强综合化疗效果,减低化疗毒性、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还是在缓解期的巩固治疗等方面,中医药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提高疗效的方法和途径,研究中医药作用的机理是很有意义的。

例一吴某,男,68岁。因全身淋巴结肿大9年,在医院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检查:WBC:×/L,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滑车淋巴结肿大,质硬,不能活动,以瘤可宁、CTX化疗。症状稍有好转,但效果不明显。于年10月来院就诊,症见:发热,头昏头痛,骨节疼痛,口苦咽痛,便结溲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中医辨证为:肝火痰热,瘀毒蕴结。治宜:清泻肝火,化痰散结。用药:慈丹胶囊,10盒,每天4次,每次5粒;天黄癀,30瓶,每天3次,每次1g;灵芝益气胶囊10瓶,每天4次,每次5粒。汤药:龙胆草、当归、芦荟各6g,夏枯草、昆布、海藻各20g,制半夏、川贝母、黄连、黄芩、青黛、紫草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g,三七粉8g(冲服)。

经服用慈丹胶囊系列抗癌药3个疗程后,WBC下降至7.0×/L,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淋巴结已明显软化,部分消退。患者精神良好,无诉不适,可参加一般劳动,走路有劲,曾多次来信表示感谢。目前在进一步巩固治疗当中。

例二林某,男,43岁。住广东省天河区。年3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白血病,遂化疗3个月,无效。出现肝、脾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诊断为白血病进展期,化疗多次未见明显控制。于年7月21医院求诊,症见:面色萎黄,气弱懒言,发热,慢性病容,贫血,乏力,纳呆,舌体胖大,周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气血双虚。治宜:化瘀散结,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用药:慈丹胶囊,10盒,每天4次,每次5粒;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天3次,每次1g;扶正固本胶囊10盒,每天4次,每次5粒;汤药:人参、熟地黄、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黄芪、菟丝子各10g,枸杞子、补骨脂、黄精、淫羊藿、何首乌各12g。

用慈丹胶囊等系列药物共治疗3个月,肿大淋巴结消失,肝脾肿大得到改善。年2月23日复诊,方药同上,服完2个大疗程,来信告知已经治愈。

附:恶性组织细胞瘤

恶性组织细胞瘤属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中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进行性贫血及皮肤、器官出血。患者可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脾肿大更为多见。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可靠手段。用皮质激素、输血等对症处理以及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主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头晕乏力,纳差,胸骨、关节疼痛,精力极度衰减,皮肤黏膜瘀斑出血,舌苔薄白,脉沉迟。

辨证:瘀毒互结,气血两虚,兼以血热。

治则:化瘀解毒,补气养血,佐以清热。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每次1g,每日3次。灵芝益气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连服3~5个月。

汤药:以伟达2号方加4号方: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黄药子15g,山慈菇10g,三七(冲)3g,重楼10g,蜂房6g,乳香6g,没药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红枣6枚,生姜3片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扫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