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藏象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肺,脾,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跑(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
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
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所
以,《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日,实
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里指出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
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
实而不能满也’’。脏与腑的这些区别,并不仅仅是说明其生理上的功能持点,而且也具有指
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如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等,至今仍不
失为指导临床的准则。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
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小大,谷之多
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为脏腑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基础。二是
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
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获愈,久之,
便得出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再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物后,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
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个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
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
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这是藏
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按照藏象学说的理论,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
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
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3.藏象29」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这在《内经》等文献中已有所记载。但是,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
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五脏的生理活动能够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功
能,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
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失
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因此,《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说的: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不是不认识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
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
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
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
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
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
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
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
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3.1五脏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
是起着主宰的作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
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释的。
3.1.1心
心居于胸腔,隔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存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
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
“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
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
肠相为表里。
3.1.1.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l)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
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
心’’。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
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是谓脉’’。由此可见,《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
‘‘心者,其充在血脉’’,是针对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这个系统的
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因此,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是起着十
分关键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
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
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的表现。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
血脉空虚,同样也能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
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
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
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象结、代、
促、涩等外在表现。
(2)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
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句话说,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
动的外在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素问.移精变气论》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就是指这种广义的神。狭义的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
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索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
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早在《内
经》巳有明确的论述。但在中医学脏象中则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
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
义,即是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
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
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
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
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
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可出现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
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又说:“血者,神气也’’。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
神志的改变。
3.I.1.2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l)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藏象学说认
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
志,分属于五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之志。喜,一般说来.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
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灵枢.本神》说:“喜
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
3.藏象
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如《索问.
调经论》所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
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
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2)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渭之汗”。吴瑭《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
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胰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
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义同出-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
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是
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
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
面而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光白、晦滞;血
虚则面色无华;血瘀则面色青紫等。故《素问.丘脏生成篇》也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4)在窍为舌在窍,即是开窍(下同)。心开窍于沂,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
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所以《灵枢.忧惠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地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
功能异常,可导致味党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所以《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
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对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而得出的理论,而且《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
本”。故《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在窍为舌”。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
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的阳气不足,
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降瘦瘪;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若心血瘀阻,
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舌卷`舌强、语存或失语等,;
总之,在藏象学说中,心的生理功能,不仅包括心、血、脉,在内的完整的循环系统,而且还
包括主宰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
面,其充在血脉”。即是对心的主要生理功能的简明概括。,
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的形态和部位
古人也有描述。《医学正传》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医贯〉亦说:“心之
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其中”。心居包络之中、膻中在心之外,所以《内经》比之关为心之它
城,如《灵枢.胀论》说:“臆中者儿、主之宫城也广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
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脏。但在藏象学说中.认办L、包络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邪浸袭
于心,首光包络受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
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
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之为“热人心包’’或“蒙蔽心包”。
3.1.2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叫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中医基础理论
故又称“娇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
大肠为表里.
3.1.2.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l)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索问.五脏五脏成篇》说:“诸气
者,皆属于肺’’。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说:“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
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
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
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
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
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
纳新,促进养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
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
必然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肺主持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如果肺丧失
了呼吸的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所以说,肺主一身之
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人运动的异常,以及血的运
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均可影响及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
(2)主宣发和肃降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
布散。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
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是《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
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肺失于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
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由于肺位最
高,为华盖之脏,故将肺吸人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
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失于肃降,即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
咳痰、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
情况下,则义常常相互影响。所以说,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
降,也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
常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宜”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而出现喘、
咳,肺气上逆之证。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苦气上逆’’,《索问.至真要大论》亦说: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
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
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
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
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在调方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
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所以说“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的通调水
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
(4)朝百脉、主治节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
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素问.经脉别论》说:“食
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的运行,又依赖
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至全身。肺主一身之气,由于肺主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
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医学真传.气血》说:“人之一身,皆气
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治节”,即治理和调位。肺主治节,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肺者,相博之官,治节
出焉”。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
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存全身的气机,即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的运
动;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
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
功能的高度概括。
3.1.2.2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l)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
脏为肺……在志为忧。’’忧和悲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共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
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忧愁和悲伤,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
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如《索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
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会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2)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素问.
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在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
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
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
毛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
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
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就低下,可出现多汗和易于感冒,或皮毛憔悴
枯槁等现象。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
常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外邪侵肺,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胰理闭寒,卫气郁滞等病
理变化。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作“气门’’,即是,汗孔不仅是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
中医基础理论
也是随着肺的宣散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
亦有“宣肺气”的作用。
(4)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
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
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正由
于肺开窍于鼻而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
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3.1.3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
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胄,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
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
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日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脾胃者,仓廪之京,五味出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主肌肉与四肢。
3.1.3.I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_全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谷和运化水
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叫白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
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等,都是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
和散精功能。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即是《索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日行其津液者也”。因
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飞、血、津
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
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
化吸收机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全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
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
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
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
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
停滞,也就能防止、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
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索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离。脾的运化功能.不
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大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背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
概括。所以,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
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
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
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日,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2)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
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
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
以升为健’’。升和降是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
是升清和降浊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
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正如李东垣所强调的脾气升发,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
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
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
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3)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
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
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指脾有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
气的固摄作用。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能统
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
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
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便
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3.1.3.2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l)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
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
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
动,导致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
气结矣。”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
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囗腔粘膜,润泽口腔的
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
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囗,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
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
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臻于健
壮,正如《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八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因此,
人体肌肉的壮实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关,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
力,甚至萎弱不用。这也是《素问.痿论》所说:“治痿独取阳明”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和升清,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
充足,而活动也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可见倦怠无
力,甚或萎弱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干脾乃
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
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
旺密切相关。
(4)在窍为囗,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目.,系指饮食
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
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脾胃健运,则囗味正常,而增进食欲。所以《灵枢.脉度》说:“脾气
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口味异
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
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
映。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3.1.4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属木,主动,
主升。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
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
瓜,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
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
3.1.4.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l)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
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
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
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
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
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和调。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是肝失
疏泄,则气的升发就显现不足,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
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二是肝的升发
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
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
变化。甚则可以导致卒然昏不知人,称为气厥,亦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阳气者,大
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的郁结,会呼致
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或为微积、肿块,在妇女则可导致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气机的郁
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或为痰阻经络而成痰核,或为水
停而成臌胀。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与胃
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
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
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殆泄;而且还能影响及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暖气,在中则为
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作肝气犯脾,后者称作肝气犯胃,二者可统称为“木旺
乘土’’。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还体现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沛。胆与肝相连,胆汁
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肝的疏
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
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疽等症。所以,《素问.宝命全
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也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
之,而水谷乃化;没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
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常运行,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影
响,也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
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实际上是调畅气机功
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就易于升朗;肝的疏泄功能减
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肝的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
情易于急躁,稍有刺激,即易于发怒,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的持久
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的病理变化。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的关系。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
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
冲和条达。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
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但是,肝的藏血功能,还包含着调节人体各
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
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的变化
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把所
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
身活动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之于肝`。所以《素问.五脏生
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
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所以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
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或出血,而且也能引起机体许多部分的
血液濡养不足的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
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
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功能,还体现于女
子的月经来潮,所以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时,即可引起月经量少,甚则闭经,或月经量多,甚
则崩漏等症
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让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
节。但是将贮藏于肝内之血输布于外周的作用,实际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
一种表现,所以《血证论》说:‘‘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敛遏郁,则血脉通畅。”贮存于肝
内的血液才能向外周布散。因此,肝的调节血量功能,必须是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的协调平
衡,才能完成。如果升泄太过或藏血功能减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则
又可导致血瘀。
此外,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之说。,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如《灵枢.本神》说: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注云:‘‘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魂和
神一样,都是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的,心由于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所以《本神》
又说:‘‘肝藏血,血舍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
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3.1.4.2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澈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对于机体的
生理活动来说,-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卜逆,阳气升泄,故《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
志为怒。如因大怒,则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故义说“怒伤肝”反之,肝的阴血不足,
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如《素问.脏气法时沦》说:“肝病者,两胁下痛
引小腹.令人善怒。”《杂病源流犀烛》更进一步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
怒之法也。”
(2)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肝为泪。”泪有濡
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
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
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时两目干涩,实质上即是泪液的分泌不足;如在风火赤眼,肝经湿
热等情况下,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
量增多。如《灵枢.口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
则泪道开,泪道开故泣涕出焉。"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
织。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是肢体、关
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灵枢.九针论》说的‘‘肝主筋”和《素问.痿论》说的“肝主身之筋膜”
主要是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
筋。”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素问.六节脏象论》称
肝为“罢极之本”,也就是说,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最的作用
如果肝的气血衰少,筋膜失养,则表现为筋力不健,运动不利,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
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此外,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还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
麻木、屈伸不利,甚则瘛痪疯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
甲的荣枯。《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
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4)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者,所
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
养,故说:“肝开窍于目”。如《素问.丘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亦说: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但还须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目与
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
之窠为眼,时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医家在此甚础上发展为“五
轮’’学说,给眼科的辨证论治打下一定的基础。
由于肝与目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反映出米,如肝
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可见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可见目
赤生翳;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上视等。
3.1.5肾
肾位上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
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
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竹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
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相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3.1.5.1肾的主要土理功能
(I)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
闭藏的作用。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
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素问.六节脏象
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
问.金贵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是《灵
枢.本神》所说的“生之米,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
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
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水,受五脏
六腑之精而藏之’’。.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的。“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
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
精气。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素问.上
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
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声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
衰,而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针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
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这一段论述,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巳的自然规律,与
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
肾中精气逐渐亦有所充盛,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
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产生精
子,女子就按期排卵,月经来潮,性腺的发育渐趋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人也进入青春期。
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性腺
亦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其次,明确地指
出了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即作为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
衰老的标志,至今仍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此外,由于较全面地阐明了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
机体的生、长、壮、老、巳,因此,对于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和防
止衰老等,均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
了在理论和实践_L全面闸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个
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
用的称为肾阳。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
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种
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义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肾阴虚证候,或是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萎
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和水肿等肾阳虚的证候。
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它各脏的阴阳
失调。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称作‘‘水不涵木’.,可出现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心失肾阴
的上承,则可引起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
热、升火等肺肾阴虚之证;脾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
证;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心悸、脉迟、汗出、肢冷,气短等心肾阳虚之证。反之,其它
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这即是“久病及肾”
的理论依据。
由于肾阴和肾阳,均是以肾中精气为其物质基础的,肾的阴虚或阳虚,实质上均是肾中
精气不足的表现形式,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
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
阴’’。
此外,还需加以说明的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条件下,肾
中精气虽已亏损,但其阴阳失调的状况,却又不很明显,因而称作肾中精气亏损,或可分别称
为肾精不足和肾气虚。
(2)主水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
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
液。”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
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
体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
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
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
水液。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则既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
肿等病理现象,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可引起气不化水,而发生小便清长、尿
量大量增多等病理现象。
(3)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
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
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从理论上来说,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
肝’’。但实际上是说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因此,肾的纳
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
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这即称为“肾不纳气’’。
3.1.5.2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l)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
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或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
种不良的刺激。惊恐属肾,恐为肾之志,但总与心主神明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
《素问.举痛论》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恐和惊的刺激,对机体的气机运行产
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则
下焦胀满,甚至遗尿。‘‘惊则气乱’’,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
不定,手足无措的现象。如《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矣’’。
(2)在液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
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所以
古代导引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囗后,咽之以养肾精。但唾与脾胃亦有关,所以《杂病源流
犀烛.诸汗源流》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竹髓的充盈及其所提
供的营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脏象沦》说肾‘‘其充在骨’’,
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肾主身之骨髓’’。小儿
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
关。
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
不仅是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及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髓聚
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J卤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
“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如
《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
所见,懈怠安卧’’。《素问.灵兰秘典论》说的‘‘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实际上也是指肾
中精气主骨生髓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
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
关。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
落。此外,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因此,牙齿的某些病变,也与手足阳明经,肠与胃的
生理功能失调有关。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故说:“其华在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
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青壮年时,由
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一般说来,这是正常规
律。但临床所见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4)在窍为耳及二阴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
系。肾中的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
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反之,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可见听力减退,或见耳
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退。故说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
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
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至于人的生殖功能,亦为肾所主,巳见前述,不再复赘。
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J目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
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
脱。故说肾开窍于二阴。
命门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恨结》,明确指出:“命门者,目也”。自《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
皆肾也.其左者办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嗜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之
后,遂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对命门的部位及其生理功能等有所争论,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下列
几种,兹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l)右肾为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办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如《难经.三十九难》说:“其
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这是对命门的意义和
生理功能作了简要的论述。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包括着三方面的意义:其飞是说明命门在人体
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是具
有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重要作用,说明人体的生殖机能在于命门;其三,是说明肾与命门相通,两者虽有左
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也就是说命门其有肾的功能,肾也具有命门的作用。自此而后,以
右肾为命门之说,尚有晋.王叔和,元.滑寿及明.李蜒等人。如《脉决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
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广这不仅认为有命门存在,而且有了固定的诊脉部位。《医学入门.脏腑赋》则
大倡其说,它说:“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而膈膜横连脂漫之外,配左肾以藏真精,
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广它并为之注说:“命门即右肾.言寄者,以其非正脏也。……
命门为配成之官,左肾收血化精运入,藏诸命门,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本论不但详述了右肾为
命门,且将命门与心包联系起来,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的功能是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2)两肾俱称命门说:元.滑寿虽承认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J旦他又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
者,其实则一尔。”这也可以说氏是们两肾俱为命门说之先导。至明·虞搏在《医学正传》中则明确指出:
”两肾总号为命门。他在《医学或问》中说:“夫两肾固为八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有相火寓
: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愚意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他这一论点.否定了左为肾、右为
命门之说,且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明·张景岳虽将命㈠释为在女子则为
产门,在男子则为精关,但他认为“两肾皆属命门”、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中说:“肾
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统两,两而包一.足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
门者;为水火之府,为刚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张氏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的重要性;借此以示人们
对命门的重视。因此,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里强州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并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刚阳、水火的相互
制约,相互为用的作用,所以他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他
这一论点,给肾阴,肾阳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者,实以赵献可为首倡。他在《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所指出之“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启示下,认为十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之主,这一人身之
主,即命门。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
而上,则为七椎。”《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肾属阳水,各开
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相
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
间,滞则病,息则死矣”。赵氏认为命门部位是在两肾之间,他的根据有二,—即《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之论;一是督脉的经穴命门穴之所在。他根据《内经》这—论述,确立了命门的部位。至于命门的
功能,他认为是“一身之主,”所以他在同—篇中又说:“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
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无能蒸腐水谷,而五味
体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尘化不行;而二便秘矣;心无此,则心明昏,
而万事不能应矣。正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并把命门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
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赵氏认为命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体——身之阳气.赵氏与张景
岳司时,命门为真火的论点是同出一辙。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
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不但认为命门为真火,同时也认为命门的部位在两肾之
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着一种原气发动
之机,同时认为命门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们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难经·八难》所说的
肾间动气即是命门。所以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细考《灵》《素》,两肾未尝有分言者,然则分
立者,自秦越人始也。考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贵重
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
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该本于此。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两肾俞之中可见
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刚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
以继而成。若谓属水、届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
经也”。孙氏对命门的认识有三方面:一是命门并不是…—个具有形质的脏器,所以无经络之循行,又无动脉
之可诊;二是命门的部位虽在两肾之间,但它不过为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三
是人肾间动气虽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认为是火.
以上各家对命门的认识,各有不同的见解;从形态言,有有形与无形之论;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之间
之辨,从功能言,有主火与非火之争。但他们刘·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没有分歧的;对于命门的生理功能与
有息息相通也是没有分歧的。肾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和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都由肾刚来滋助,五脏六
腑之阳又都由肾阳来温养。我们认为:肾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亦即张景岳所谓的“命门之水”。肾阴、肾
阳亦即是真阴、真阳和元阴、无阳,古代医家所以称之曰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已。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
消化,传化糟粕。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
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由于六腑专司传化饮食物,故说“实
而不能满也。”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如《难经.四十四难》说:“七冲门何在?唇为飞
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赏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
曰七冲门也。’’飞门的“飞”字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象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唇为
飞门;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之意,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齿为户门;会厌
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吸门;贲
门是胃之上口;太仓又称大仓,是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
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称为阑门,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
因而得名;下极,即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又称魄门。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
病变,都会影响到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由于六腑以传化饮食物为其生理特点,故有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
但是,“通”和“降”的不及与太过,都属于病态。
3.2.1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问;肝和胆又有经脉相
互络属,而为表里。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
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
件。《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是指胆汁的化生来源而言;《素问.宝命
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即是以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
制则生化的关系。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
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而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
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为六
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
之府。
3.2.2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责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
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2.2.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禽物经过胃的初
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人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
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
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
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
关重要,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互脏者皆
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李
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
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
上诊治疾病,亦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故《景岳全书.杂证
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
虑。”
3.2.3.2主通降,义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人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
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
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
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
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引月阳应象大论》说:
浊气在上,则生真胀。”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
呕吐、呃逆等症。
3.2.3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管,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目相接,其下口在
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
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3.2.3.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
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是按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
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
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泊化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
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叫、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23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耶分别。小肠韵泌别清油功舵,主要体现于三个
方面:①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②蒋水谷精微
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
叫“小肠主液’’。张介宾在注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
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人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L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
焉’’。这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正常,则主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
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
床治疗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
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3.2.4大肠
大肠亦亦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
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按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担即接
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的传异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
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论述大肠传守作用时说:
“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
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故有"肾主三便”之说。
3.2.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肪胱和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
表里,膀胱的主要生埋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肪恍内潴留至一定
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
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第属于肾的蒸腾
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使失禁,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膀胱的这
些病变.归恨结底,也多与肾的导气化功能有关.
3.2.6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由于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不够明确,难
经》在《三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提出"有名而无形”之说,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但对
三焦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是-致的,认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在形态
方面,目前部分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的脏腑中,唯它最大,故有
“孤府”之称.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指出;的,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
脏,--腔之大府也."但更重要的并不在于确定三焦是属于哪个实质性脏器,而是在于研究和
掌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3.2.6.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
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
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
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也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这些论述,充分
说明了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导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允沛于全身
的。《中藏经》将三焦通行原气的作用,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它在《论三焦起实寒热生死顺逆脉
证之法》中认为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
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异上宣下,莫大此者也’’.
3.2.6.2为水液运行之道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
焉."决,疏通之总,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
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
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水道不够通利,
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
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升降出
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人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
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作用而已
3.2.6.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l)上焦上焦的部位一般都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
以上,赏隔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
肢归属于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根据《灵枢.决气》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
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
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而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
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掂.
(2)中焦中焦的部位,是指脚以下,脐以上的仁腹部。但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
整个胃,即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
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
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安"的治疗原则,都
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中焦所属的脏腑,从解剖部位来说,包括脾、胃、肝、胆,在《内经中虽未具体指明,但在
《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至后世温病学说以
"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系列肝的病证,列入."下焦"的范围后,现
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
(3)下焦下焦的部位,-般也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
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
和尿液,如《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
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
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涵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3.3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于胞等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往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
腑相似,在功能上则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生理功能待点相
类似,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
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中除胆中除为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没有表
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这是不同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
脉、髓、骨、胆的生理.前面已论述,本节仅论述脑与女了胞,
3.3.1脑
脑居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
说:"脑为髓之海."这不但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同时还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功能,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灵枢.大惑论中将眼的结构名称及与脑的
关系也作了说明,它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
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
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大惑论》还把视觉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它说:
“故邪中其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
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再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
怠安卧."《灵枢.口问》也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这是把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了。脑、耳、目都在头部,脑之“不
满"则可导致耳鸣、目眩以及精神萎顿。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
神之府’’。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后来,主清任在前人
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在《医林改错》中说:“灵机记性在脑者,
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门脑髓。两耳通脑,所听
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
舌能言一二字。’’他的这一认识,巳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这种对脑的认识
已比《内经》提高了-大步。
中医学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
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故日"心
藏神’’。同时,又把神分为五种不同表现的神,即魂、魄、意、志,神,这五种神分别归属于五
脏,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如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脾藏意,主思;肺藏
魄,主悲;肾藏志,主恐等。其中特别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对于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病,决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心主神明的病变,而与其它四脏无关;对于脑
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责之于肾,而与其它四脏无关。
3.3.2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官,即子官,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
孕育胎儿的器官。
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
生理因素:
(l)“天癸”的作用生殖器官的发育,全赖于“天癸’’。“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
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因此,在“天癸”的促发下,女子生
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反之,进人老年,由于肾中精气的衰
少,而“天癸”亦随之而衰少,甚至衰竭,则进入绝经期,“形坏而无子’’。如《素问.上古天真
论》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
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
件;“天癸’’的至与竭,能引起冲,任二脉的相应生理效应。
(2)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脉与肾经并行,与阳明脉相通,能调
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在小腹部与足三阴经相会,能调节全身的
阴经,有“阴脉之海"之称。十二经脉气血充盈,才能溢入冲、任二脉,经过冲、任二脉的调节,
注入胞宫,而发生月经。冲、任二脉的盛衰,受着“天癸”的调节。幼年时期,肾中精气未盛,
“天癸"未至,故任脉未通,冲脉未盛,没有月经;人至老年,由于“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
的气血也逐渐衰少,而进入绝经期,出现月经紊乱,以至经绝。临床上,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冲,
任二脉失调时,即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甚至不孕等症。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对于全身血液
的化生和运行均有调节作用。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
液的正常调节。因此,月经的来潮与心、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状态有关。若肝的藏血、脾的
统血功能减退,即可引起月经过多,周期缩短,行经期延长,甚至崩漏等症。若脾的生化气血
功能减弱,则月经的化源不足,可导致月经量少,周期延长,甚至经闭.若因情志所伤,损伤
心神或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都能导致月经失调等病理现象。
综上所述,月经来潮的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与全身
的整体情况和精神状态有关。从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来说,主要的是与心,肝、肾和冲,任
二脉的关系最为密切。
3.4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各脏腑、组
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存
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而且还以经络为联系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
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情况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3.4.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的。但是,经过历
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已从各脏的
生理功能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4.1.1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
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
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详见第三章气、血、津液)。
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符
合于“气为血帅”的一般规律。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故又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这也符合于气舍于血的一般规律。但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
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
功能,从而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无论是肺的气虚或肺失宣肃,均可
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常,涩迟,而出现胸闷,心率改变,甚则唇青、舌紫等
血瘀之病理表现。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
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这即是心肺之间在病理上的
相互影响。
3.4.1.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
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因此,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
行方面。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亦常互为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
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
血液妄行,则也会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种种,均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
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见症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3.4.1.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
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血运正常,肝有所藏;着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
致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面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常同时出现。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
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明,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
并见。
3.4.I.4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面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
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的“升已面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
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的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所以,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
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
即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那末,心肾
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
失济."例如:在临床上出现的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
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此外,由于心肾阴阳之间介有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的病变时,亦能相互衍影响。例如:肾
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之证候;心的阴虚,亦能下汲肾阴,面
致阴虚火旺之症,
3.4.1.5肺与脾肺与脾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
面。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
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
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则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
液所构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润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面防止内湿的产生;而
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塔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实际上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
必要的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津液的输布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也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例
如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的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
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
之器”.当然,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虚,从而出现纳食
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芥病理表现,称之为"上病及中’’,亦是"培土生金’’治法的理论
依据。
3.4.1.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主面,肺主降面肝主升,二
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
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衷现,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
盛,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川i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
红目赤等症.
3.4.1.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
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
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
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
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
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
肾阴。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
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3.4.I.8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
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问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
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面引
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
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亦有密切的联系。脾运健旺,生血有源JL
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呵导致肝血不
足。
此外,如脾渭湿热郁蒸,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恒。可见,在病理上肝病间以怜脾,脾病
也可以及肝,肝脾两脏在病变上常常是互为影响的。
3.4.1.9肝与肾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
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
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
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
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
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
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密切:;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
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
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的亏虚,而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
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3.4.I.IO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
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干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
充盈和成熟。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
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
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3.4.2六腑之闻的关系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
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成为渗入肪胱的尿液之
化源;其浊者为糟粕(食物之残渣),下达于大肠。渗入膀胱的尿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
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而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
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饮食的消化;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三焦的
气化,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所以《灵枢.本脏》说:"六腑着,所以化水谷而行
津液者也。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
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这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
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
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使闭不行,亦呵影响胃的和降,面使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使胆汁外
泄,可发生黄疸病证.应当指出,六腑虽然是以通为用,但介有太过不及之异,故必须认真进
行辨证分析。
3.4.3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明,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脏
.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3.4.3.1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面络心,二者通过经
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
尿热赤,尿痛等症。反之,如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3.4.3.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络属面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
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
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上大便困难;肺
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
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3.4.3.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贫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
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
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牌属湿,胃喜润恶
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故《临证指南医案》
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
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贪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
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肿胀."这是对肿胃升降失常所
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3.4.3.4肝与胆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
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
密切相关,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终则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意识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两
者亦是密切联系的。
3.4.3.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和排尿
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介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攒无权,则膀胱之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
频等病症。;例如,老年人常见的小使失禁、多尿等,即多为肾气哀弱所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