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人肺有关的常见寄生虫

(一)似蚓蛔线虫(蛔虫)

人误食感染性蛔虫卵,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迅速钻入肠壁,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然后经门静脉或胸导管,到达右心,再经肺动脉到肺泡毛细血管,穿破血管壁进入肺泡。在肺内经两次蜕皮后(约在感染后第5和第10天),幼虫继续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部,再被吞咽入食管,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内再蜕皮一次,成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自食入感染性虫卵到发育成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

(二)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随粪便排出的钩虫卵,在外界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即丝状蚴。它有向上性和向温性,当遇到人体皮肤时,丝状蚴产生活跃的穿刺运动,从手指或足趾间的嫩皮和毛囊开口处钻人人体,需时约30分钟至l小时。幼虫进入皮下的小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至肺。幼虫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气管到咽,再随吞咽动作,进入食管、胃到达小肠,再蜕皮两次发育为成虫。自幼虫钻入到成虫产卵,需50天左右。

(三)丝虫(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

当雌蚊叮咬丝虫病人时,血液中微丝蚴被吸入蚊胃,经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其中大多数到达蚊下唇,当蚊再叮咬健康人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经皮肤伤口进入人体,移行到大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寄生,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雌虫胎生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微丝蚴在人的外周血液中定期出现,白天滞留在肺的微血管内,夜晚则出现在外周末梢血内,称为夜现周期性。夜现周期性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故以夜间采血查微丝蚴是诊断丝虫病的主要方法。

(四)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虫体后端脱落的妊娠节片,随粪排出体外,如被中间宿主猪食入,在猪的皮下、肌肉和内脏内发育为囊尾蚴,这种猪肉称为米猪肉。人若误食妊娠节片中的虫卵,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卵内六钩蚴逸出,钻人肠壁进入血循环,同样到达人体各处发育为囊尾蚴,称为囊尾蚴病或叫囊虫病,人体寄生的囊尾蚴数目,可由一个至成千上万个不等。寄生部位广泛,可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肝、肺等处。

(五)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成虫寄生在食肉类动物的小肠上段,犬、狼是本虫重要终宿主。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和人。妊娠节片或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如被中间宿主食入,卵内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钴入肠壁,顺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大部分停留在肝,肺等处,发育成棘球蚴,人即患有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

(六)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肺吸虫成虫寄生在人肺脏内,虫卵随痰或咽下随粪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孵出毛蚴,有机会即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体内,最后在螺体内产生许多尾蚴,尾蚴逸出再侵入宿第二中间主喇蛄和石蟹体内发育成感染期囊蚴。人食入含有活囊蚴的喇姑或石蟹,在十二指肠中,幼虫脱囊而出,称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徘徊于各脏器之间,经1~3周窜扰后,穿过横膈经胸腔而入肺发育为成虫。自囊蚴进入体内到成虫产卵约需两个月。

(七)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内,卵随人粪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即主动侵入,在螺体发育产生许多尾蚴,尾蚴逸出螺体浮至水面,当尾蚴接触到人皮肤,经数分钟即钻入,进入人体即成为童虫,然后进入小血管和淋巴管,经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约在尾蚴侵入后第二天,童虫即到达肺的毛细血管内。经肠系膜动脉的毛细血管网入肠系膜静脉,移行到肝内门静脉分支内暂时寄生,经初步发育后再回肠系膜下静脉定居。自尾蚴钻人人体,25天起成虫开始产卵,在粪便中查到虫卵约在第35天。

(八)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中的小滋养体和包囊在回盲部肠腔内寄生,生活史基本过程是:包囊—小滋养体—包囊。当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如发热、过度疲劳或肠功能紊乱时,小滋养体借其伪足的机械作用和分泌溶组织酶的化学作用侵入肠壁组织,以二分裂法大量繁殖,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细胞,转变为大滋养体,不断破坏组织,形成肠壁的脓肿和溃疡,引起急性阿米巴痢疾。肠壁组织内的大滋养体可随血循环至肝脏和肺、脑等处寄生繁殖,引起阿米巴肝.肺脓肿等病。

二、引起肺脏的病变及临床表现

(一)蛔虫

幼虫在肺中移行时,穿破肺泡毛细血管可产生机械性损害,肺泡内有出血和水肿,亦可有较严重的细胞浸润,最后形成由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肿。临床表现主要为肺部症状伴有全身反应,患者可出现体温上升、千咳、哮喘、胸痛及略痰等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后4~14天自愈。

(二)钩虫

幼虫体内移行至肺,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患者表现咳嗽,痰中带血,哮喘和发热等症状,常在受染后3~7天出现,经数日至10余日可自愈。在我国曾报导,由钩蚴感染所致的哮喘病暴发流行。

(三)丝虫

我国流行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其微丝蚴在人体血循环中均有夜现周期性特点。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液。一般认为微丝蚴是非致病性的,但有资料证明微丝蚴能引起热带肺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出现肺部持续性干咳等症状。大量微丝蚴在短期内死亡,则能引起机体局部性损伤及全身性过敏反应。

(四)猪带绦虫

幼虫若寄生在人体可引起囊尾蚴病,又叫囊虫病,其危害远较成虫寄生为大。囊尾蚴在组织器官内发育可引起细胞浸润,在虫体外面包有一个由宿主组织形成的纤维囊,最后,虫囊发生纤维性变及坏死,虫体钙化。囊虫病的症状取决于寄生囊尾蚴的数量和部位。如囊虫寄生皮下组织、肌肉和内脏器官(心、肝、肺等)内,除形成皮下小结节外,一般不表现症状;如寄生在眼,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如寄生于脑,可压迫组织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引起死亡。

(五)包生绦虫

棘球蚴寄生于人体,引起包虫病,它在人体内生长速度慢,需5~2O年始达到较大的体积,才出现压迫症状,故往往是童年感染,成年才出现临床症状。对人体危害主要有机械压迫和毒素作用。在寄生的组织和器官周围,常有炎症和纤维组织反应。如寄生在肝脏,可出现肝肿大、消化不良、消瘦等。寄生在肺,常表现咳嗽、咯血、胸痛等。囊液可自囊壁渗出进入血液内,引起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过敏反应。囊一旦破裂,囊液溢出,可使患者产生变态反应,甚至诱发产生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随囊液流出的原头蚴、育囊,子囊等可在腹腔、胸腔或随血流到其它组织内发育成新的棘球蚴。

(六)肺吸虫

成虫寄生人体肺脏,可使局部组织破坏、出血和自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早期病变;脓肿内有渗出性炎症,最后细胞死亡及崩解,内容物逐渐变成赤褐色粘稠性液体,四周肉芽组织增生,逐步形成囊壁,遂成囊肿,囊内有成对虫体及虫卵,若与支气管相通,则虫卵可随痰咳出;当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囊肿内容物逐渐排除或吸收,肉芽组纫继而填充愈合,最后形成疤痕。一般发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多为1~3个月。肺吸虫多寄生在肺,患者主要表现咳嗽,咯铁诱色痰或带血丝痰,痰中常有大量虫卵,若肺部坏死组织随痰咯出时,常呈烂桃样血痰,同时伴有乏力,胸痛,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症状。

(七)日本血吸虫

童虫在体内移行时,随血流进入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侵润和点状出血,导致肺的局部炎症。患者表现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八)溶组织内阿米巴

侵入肠粘膜下层或肌层的大滋养体,可随血循环至肝,引起肝脓肿。肺脓肿多继发于肝脓肿,直接经横膈向胸腔破溃到肺,引起肺脓肿,如与支气管相通,患者可咯出酱红色牯痰。

三、防治原则

(一)蛔虫、钩虫的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及带虫者:普查普治患者及带虫者是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常用驱虫药有双萘羟酸噻嘧啶、甲苯咪唑等,这些药物都是近几年来合成的广谱驱虫药,对肠道寄生线虫均有良好效果,具有驱虫谱广、剂量低,副反应少的特点。对严重贫血的钩虫病患者,还需同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并食用含铁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豆类、肉和蛋等。

2.粪便管理:使用无害粪便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土壤中及地面上的虫卵。应提倡科学地、合理地粪便管理方法,既能扩大肥源,提高肥效,又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可采用粪尿混合贮存、密封式沼气池、三坑式沉淀密封粪池、干粪堆肥法等。

3.预防感染:开展卫生宣传,普及防病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食入感染性蛔虫卵,不随地大便,防止虫卵污染环境。在钩虫流行地区,夏、秋季节在菜地或田间劳动时.提倡穿鞋下地或使用一些简单工具,尽量减少手、足皮肤直接与疫土接触机会,防止钩蚴钻入皮肤;或者在手、脚皮肤上涂抹防护剂,如2%碘液、25%白矾液、1.50/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溶液等均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二)丝虫的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及早发现患者及带虫者,及时治愈,即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消灭传染源。目前治疗药物主要为海群生,对微丝蚴作用胜于对成虫的作用。治疗一次不一定能将微丝蚴全部杀灭,需反复查治以巩固疗效。在反复查治基础上,加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反应小,效果不错。我国自年起,在丝虫病流行区,应用本法后.效果迅速稳定。以0.3%药盐,食用6个月者效果较好。

2.治疗晚期病人:组织专业手术队有计划开展晚期丝虫病的治疗。如行鞘膜翻转术治疗鞘膜积液,烘绑或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已治愈成千上万例患者。

3.防蚊灭蚊: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防蚊、灭蚊,以消灭传播媒介。

(三)猪带绦虫防治原则

1.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肉、切生食和熟食的刀、板要分开使用。

2.严格肉类检查:禁止出售含囊虫的米猪肉。

3.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但要推翻连茅圈,将猪圈与人厕所分开,减少猪直接吃入患者粪便。

4.治疗病人:人是本虫唯一终宿主,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驱虫治疗不但减少传染源,又可避免自身感染囊尾蚴病。驱虫常用槟榔、南瓜子合并服药方法,疗效高,反应小,值得提倡与推广。驱虫后,应注意检查绦虫头节是否与虫体一起排出,若未查见头节,应随访观察3个月,如仍有妊娠节片排出,应再行驱虫治疗。囊虫病的治疗较困难。近年证明吡喹酮可使囊虫变性和死亡,疗效高,药量小,疗程短,反应轻,正在扩大试验中。

(四)包生绦虫防治原则

1.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传,使牧区群众人人了解其危害的严重性.并指导群众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教育儿童,不要玩弄犬或羊羔等家畜。

2.严格处理病畜内脏:提倡深埋,禁止喂瘸犬或随意抛掉。

3.管理好保护羊群使用的牧犬:定期给牧犬检查粪便,发现病犬应及时予以驱虫治疗。

4.治疗患包虫病的病人:目前一般常用手术摘除的方法。近年来试验用甲苯咪唑等化学药物治疗,曾报告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迸一步搞清药物的副作用和疗程等。近年来报导国产吡喹酮口服治疗肝或肺的棘球蚴病,取得一定效果。

(五)肺吸虫的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要普及防病知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石蟹、蝲蛄。

2.防止虫卵污染水源t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吐痰。

3.治疗病人:常用有效药物有硫双二氯酚(别丁),六氯对二甲苯(血防)和吡喹酮等.

(六)日本血吸虫的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查治病人、病畜,积极治疗,消除传染源。常用药物有酒石酸锑钾、呋喃丙胺、血防等。目前日服新药吡喹酮临床试验效果好,疗程短,副作用少,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理想药物。

2.消灭中间宿主:采取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环境为主的措施,辅以土埋,火烧、药杀等方法消灭钉螺。

3.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便,不用鲜粪施于水田。管好水源,提倡用井水或分塘分池用水。

4.保护个人:必须下水时,皮肤上可涂攘防护药物,如苯=甲酸二丁酯乳剂、油膏等。也可使用防护工具,穿着防护裤袜等措施,都能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七)溶组织内阿米巴的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传工作: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尽量做到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强粪便管理:消灭粪便中的包囊,不饮用污染水源是切断阿米巴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方法。病人及带虫者的粪便要消毒处理。

3.消灭传播媒介:消灭苍蝇和蟑螂。

4.治疗病人及带囊者:常用药物有灭滴灵(甲硝达唑),氯喹,卡巴肿等。

(杜之鸣)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