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关键词:消化内镜操作
月5月26日,第七届南京鼓楼消化及消化内镜论坛在南京大医院隆重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位专家以及境外的三十多位专家进行大会报告和操作演示。
已然入夏的金陵昨天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雨,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丝毫没有阻挡与会人员学习交流的热情。雨后清新的空气与会场热烈的气氛相融合,一场精彩纷呈的会议即将展开。
▲韩光曙林庆龙张澍田
医院院长韩光曙首先致辞,他提到,无痛、微创、精准、细致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消化科近年来在内镜下微创诊疗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与进步,真正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医院对患者的真切关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消化科未来取得更大发展的期待。南京市医学会林庆龙医院张澍田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强调,随着内镜技术进步,消化科医生对于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消化科医生依旧任重道远,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仍需各位同道的不懈努力。
▲大会主持人
首先带来大会报告的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张教授向我们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腺癌诊治规范。他向我们推荐了一些关于早癌的筛查方案,包括调查问卷、胃镜检查、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在汇告中,他尤其强调巴雷特食管的定义是诊治的关键,特别是齿状线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的上移与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这两条线索,同时在诊治的过程中,对巴雷特食管的描述、分类、内镜检查、标本处理及病理报告需要注意规范,要真正提高对于疾病的认识,而不仅是追求“庖丁解牛”的境界。
随后中国医学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消化内科学科主任唐承薇教授作报告,唐教授站在消化科医生的角度对单纯血小板减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宜在排除肝病后再考虑骨穿。她深入分析了肝源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指出了临床工作中一些处理的误区。她提出了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没有自发出血症状,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可不必纠正;血小板严重减少,有自发出血的高发危险,可行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或TIPS。在治疗方面,她提供了输注血小板、抗病毒药物、戒酒、外源性补充TPO、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方法。
第三个作报告的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内镜学组组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金震东教授,金教授就EUS-FNA方法和价值展开了汇报。他主要聚焦于EUS-FNA中穿刺针的选择以及EUS-FNA在胰腺癌、胰腺囊肿中应用的相关问题。他指出涂片、液基和DNA检测有利于细胞学诊断,切割针和穿刺技术改进有利于组织学诊断。在穿刺针的选择方面,使用22、25号穿刺针进行穿刺的阳性率和组织的获取率均得以增加。就胰腺癌方面,他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十个问题,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向我们说明活检对于胰腺癌的重要性,以及EUS-FNA是首要选择。而胰腺癌是否需要重复穿刺目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FNA具有一定的局限性,FNA阴性不能排除胰腺癌,他指出,对于可能切除者,如首次FNA未能明确是否为癌者,应重复进行穿刺活检。最后他强调了胰腺囊性病变穿刺的规范性,囊肿大小决定随访疗程,病变性质指导诊疗常规疗程。
在奥林巴斯卫星会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南京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吕瑛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新型EUS临床应用——EU-ME2。她通过具体病例向我们展示了在超声内镜图像上,通过静脉造影将病灶区域和周边区域的对比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随后,她又对比了胰腺囊性肿瘤鉴别常规模式和THE模式,THE模式能够去除伪影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同时在辨别胆管微小结石方面也具有相当优势。通过多普勒模式和H-Flow模式的对比,展示出血流判断上的新型应用。在她的汇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EUS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术已经开展得越来越多,而在未来EUS应用在诊治的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新突破和新进展。上午的汇报内容到此结束。
下午的会议开始于1:30。
▲大会主持人
美国胃肠病学院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系井隆夫向我们介绍了EUS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术在日本的应用。他先是展示了EUS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术的概况、在猪体内应用的情况,然介绍了他的团队在多个病例的治疗中应用该技术及预后的情况。最后他总结道,EUS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术仍存在争议。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南京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食管协作组组长邹晓平教授分享了关于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诊治的经验。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发病概况、分型,成功的分型可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由此提出该病的术前评估非常重要。随后他展示了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术前评估的数据,对比了该技术在不同分型中的诊断准确率,其累积准确率达86.7%,总体来说比较准确。接着,他进一步结合多个病例治疗情况展示了改良整体切除较分片切除的优势,最后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十二指肠腺瘤的切除并且详尽分享了相关经验。
欧洲食道病协会会长、荷兰胃肠病学学会会长、荷兰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医学中心内镜胃肠肿瘤教授PeterD.Siersema带来了题为“FutureofEndoscope”的报告,介绍了近几年来内镜的发展前景,从诊断应用到治疗应用,从单一影像到色素影像,应用于判断病变良恶性;在未来,内镜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如将会有更多三维造影、模式识别了解病灶形状形态、胶囊胃镜治疗等,具有无限潜力。同时他还指出,内镜的发展尚有个性化医疗、人才培养、发展成本、法律问题的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操作直播
本次会议中还穿插多场内镜操作演示。上午Arthur、EmanueleDabizzi、周平红、王雷、郝建宇、李玉棠等教授分别通过直播的形式向我们演示了ERCP、EUS-FNA+EUS-nCLE、ESD、EUS引导下胰腺囊肿穿刺引流等操作;下午王雷、HakanSenturk、后藤田、黄永辉、TaeJunSONG、年卫东、贝濑满、姚方、张筱凤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EUS引导下的胃空肠吻合术、EUS-FNA、ME-NBI+ESD、ERCP取石、SPYGLASS等演示操作。高清的现场直播、大会导播的讲解以及主持人和演示专家的互动给会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相关消化内镜操作的具体内容和关键步骤,操作人精彩的操作演示更是赢得了在场的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一场实时且详细的经验分享,也是一场来自世界各地专家的操作技巧和诊治经验的共享盛会。
5月26日的精彩日程就此告一段落。
5月27日上午,阴沉的天空稍稍放了晴,第七届消化及消化内镜论坛也到了收官阶段,大家满怀热情准备为这次的会议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国际胰腺癌协会委员、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大外科主任HelmutFriess教授认为医生对胰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慎重。他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数据说明对于临界可切除患者,新辅助化疗好于直接切除,能减少神经浸润等情况的发生。而对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来说,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实际由于影像学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分期过早的情况。且在进行新辅助化疗后,CT重新分期的准确率会更低。所以我们需要明确临界可切除胰腺癌的诊断,多学科合作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李延青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他关于人工智能助力消化道早癌诊断的研究。他首先分析了早癌的发病率和全世界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情况,指出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早癌的漏诊、误诊率比较高的缺点。再介绍了消化内镜结肠质控指标和他们为提高质控、内镜检出所做出的工作。他们选择了海量高质量的图片让机器学习其中特征性的变化,并通过影像数据训练,使系统自动识别判断是否达到盲肠和退镜起止点。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了早癌的检出率和活检的阳性率。他期待未来能够建立内镜质控网络,通过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的联通,达到实时监控、精准质控。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肠微生态之于大肠癌诊治的思考”。他首先向我们普及了与他演讲内容相关的几种肠道菌群在大肠癌预测评估、辅助化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共生梭菌联合CTA,MIT对诊断肠癌有很大的帮助。在预防方面,膳食纤维和二甲双胍都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丁酸盐的合成降低大肠癌的发病。房教授的团队在研究化疗药物耐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和我们分享了他发在CELL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核梭杆菌通过激活肿瘤细胞的自噬作用调控化疗耐药引起复发。同时他还指出益生菌可能会成为今后肠道治疗的靶点。
香港超声内镜协会创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名誉临床副教授李玉棠介绍了在肝外胆道梗阻和胆管癌中选择支架的方法。根据病灶局部胆管梗阻的分型决定是使用金属支架还是塑料支架、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覆膜的还是不覆膜的、一个还是多个,还要考虑并发症、解剖结构、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放置双支架和放置双支架技术中的技巧。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超声组顾问、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爱明教授和我们介绍了他们在超声内镜下胰腺引流方面的经验。首先他指出内镜治疗在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相较外科手术有很大优势。接着他结合手术录像,生动地叙述他针对不同病情治疗方案的选择。囊肿可以使用支架引流,对减少它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包裹性坏死的病灶需要合并使用清创的治疗。对于胰管梗阻的病人可以通过支架引流,也可以通过胃和十二指肠甚至小肠进行引流。
在领略完各位专家的风采后,会议镜头从会场切换到内镜室。接下来李巍、丁震、李鹏、柴宁莉、姚玉玲、曹俊六位教授为我们展示ERCP、EUS-FNA、E-NBI+ESD、胰管支架置入术等的内镜操作。操作中每位教授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熟练的内镜操作技能和手术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赢得了主持人们的阵阵夸赞和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正午时分大会的所有议程全部结束。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副组长、消化科行政副主任王雷教授走上舞台,开始对这四天半的会议进行简短地回顾和总结。本次会议设有1个主会场,12个分会场,注册总人数余人,参会余人,众多国内外的专家纷纷到场,操作演示共72台,线上直播转播次数达次,许多记录创历年之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最后衷心感谢各位到场或由于天气原因未能到场的医生们,还有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小黄人志愿者们。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才有了这次会议的精彩。也祝愿各位能带着这次的感动与收获继续前进,让我们相约!
图片
时静妍瞿鑫洪菲罗拉
编辑
瞿鑫洪左学颖鲁亚洁
责编
林新蓉吕文婷
南大医记者团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