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胃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癌的首位。是发生于胃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以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反胃、呕血、黑便、消瘦、贫血、上腹部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我国胃癌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3~4∶1,多发生于40岁以上成人。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胃部疾患(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腌菜、干咸鱼、熏制品等)、食物污染或变质(含亚硝酸盐及二级胺等致癌物质)、遗传及其他环境因素有关。

还有调查发现A型血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其他血型者高。胃癌常见于近亲中,说明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该病病因虽尚未明确,但显然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血型、体质、种族属内在因素,生活习惯、职业、饮食种类、饮水、嗜好、环境土壤属外界因素。其中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最为重要。

某些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病,如胃息肉,其演变成胃癌率为7%~10%,特别多见于直径超过2cm者。又如胃酸缺乏症,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率较一般人高21.9倍。

胃癌的症状和体征常因肿瘤生长的部位,肿瘤的类型、大小,病程的早晚,有无并发症或转移病灶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数患者在病程的早期可以毫无症状。

1.胃痛

疼痛部位以心窝部为主,有时仅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较典型的疼痛是痛而无规律,进食也不缓解。早期患者的上腹不适或胀满很容易与胃部其他疾患相混淆,应予以重视,及时鉴别。

2.食欲减退

食欲不振伴体重减轻,逐渐消瘦或食后饱胀、嗳气、厌恶肉食,是胃癌比较常见的症状。

3.恶心呕吐

由于大部分胃癌位于幽门窦部,故幽门梗阻症状颇为多见。不典型的早期梗阻可引起食后膨胀感、轻度恶心及反胃等症状,典型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则引起胃扩张和呕吐。呕吐物多为在胃内停留过久的隔夜宿食,故有腐败酸臭味。在胃小弯的癌肿病例中,有的患者虽无幽门梗阻,也出现呕吐症状,可能因胃动力紊乱所致。如胃癌位于贲门,或由胃底延伸至贲门,引起贲门梗阻,则有下咽困难等症状,与食管癌相同。弥漫型胃癌常无梗阻、呕吐症状。

4.上消化道出血

早期胃癌即可出现出血,常表现为柏油样便。晚期胃癌出血量大,若合并有幽门梗阻时,常在呕吐物中混杂咖啡色或暗红色的血液,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

5.其他症状

腹泻、便秘、低热、水肿、全身衰竭。癌肿破溃或引起胃壁穿孔时可出现大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

6.腹部肿块

此为晚期体征。很多晚期胃癌患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坚硬,结节状。随呼吸上下移动。

7.转移灶

可直接蔓延至邻近的胰腺、肝脏、横结肠;也可经淋巴转移至胃周围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肺、脑、骨骼、皮肤、卵巢等处。这时可分别在腹部扪及固定不移的肿块;在左锁骨上窝和腋下扪及肿大的淋巴结;或出现腹水、黄疸、肝大、直肠凹陷内肿物。

8.腹水和胸水

晚期胃癌因腹膜和肝脏转移,或门静脉被癌肿阻塞而引起腹水。若有胃癌细胞在胸腔内种植转移,可引起胸水。腹水和胸水多为血性,有时可从中找到癌细胞。

胃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从中医观点分析,胃癌发病因素系饮食失节,忧思过度,脾胃受损,气结痰凝所致。明·张景岳认为病因病机为:“阳虚”与“气结”。说明脾胃虚寒,阳气不化,气结于内,气结则血行阻滞,形成血瘀。胃受纳并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如脾胃损伤,升降失司则恶心、嗳气、胃脘嘈杂。重者心下痞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积而生热;灼伤津液则出现胃脘刺痛。《景岳全书》中指出:“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吐,渐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总之,食膈塞不通之证有气结、热结、瘀血、食积,及脾胃虚寒等说。

30岁以上患者,有胃痛或上腹部胀满史1年以上,近期疼痛加重,节律改变,上腹轻压有痛感,应警惕胃癌的发生。

虽无胃癌史,但出现原因不明的消瘦、黑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血色素降低,或多次出血兼见顽固性胃痛,多为胃癌的表现。

有胃痛史,且体检发现有肺、肝转移灶,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或腹水及恶病质时,多可确诊。

胃酸低下,注射组织胺后胃液中仍无游离酸时,胃癌可能性大,若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已发现有癌细胞即可确诊。

大便隐血检查,在严格控制饮食(如受试者禁肉食3天)条件下,大便隐血持续阳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X线钡餐检查,溃疡大于2.5cm,龛影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附近胃壁僵硬,蠕动消失,溃疡周围黏膜皱襞粗乱或消失;或有突入胃腔内的充盈缺损,边缘不规则,黏膜破坏或中断,经多次观察其形态不变;或有弥漫型永恒性环状狭窄,胃壁僵硬,无蠕动波,整个胃缩小等,分别可考虑为溃疡型、巨块型、弥漫型胃癌。

内窥镜检查:近年来主要应用导光纤维胃镜检查,可直接以肉眼观察病变的形态,诊断多不困难。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辨证:瘀毒互结,肝胃不和。

治则:化瘀解毒,疏肝和胃。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5号方加减: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0g,生甘草6g,川芎6g,香附6g,当归10g,炙罂粟壳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台乌药10g,青皮6g,郁金10g,半夏10g,杭芍15g,甘草6g,焦三仙30g。

按语:肝郁失于疏泄条达,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枳壳、焦三仙健脾助消化,枳壳行气消痞,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香附行气活血,当归补血、活血、止痛,炙罂粟壳敛肺、止痛,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川楝子泻火行气、止痛,台乌药行气散寒止痛,青皮疏肝胆之气。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胀痛,喜按就温,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时呕清水,面色苍白无华,肢凉神疲,或便溏,浮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缓或细濡。

辨证:瘀毒互结,脾胃虚寒。

治则:化瘀解毒,温中散寒。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14号方加减:附子10g,甘草5g,高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5g,吴茱萸6g,小茴香10g,半夏15g,良姜6g,荜茇10g,陈皮10g,甘草6g,生黄芪30g,大枣6枚,生姜3片。

按语:脾胃虚弱,纳食不多,运化迟缓,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故痛亦减。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故舌淡胖,脉细濡。伟达14号方以四逆散化裁,温中散寒,益气健脾,加良姜、荜茇温中散寒,生黄芪益气健脾。

3.瘀毒内阻型

主证:胃脘刺痛,灼热灼痛,食后痛剧,口干思饮,脘胀拒按,心下痞块,或有呕血、便血,肌肤枯燥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辨证:瘀毒内阻,血瘀胃热。

治则:解毒祛瘀,清热养阴。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4号方加减:黄药子15g,山慈菇10g,三七(冲)3g,重楼10g,蜂房6g,乳香6g,没药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蛇蜕6g,血余炭3g,仙鹤草30g,蜂房12g,延胡索10g,藕节20g。

按语:瘀毒内阻,日久伤络,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毒化热,耗伤胃阴,故口干思饮,脉弦数。以伟达4号方活血化瘀,消肿抑瘤,加蛇蜕、露蜂房解毒祛瘀,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仙鹤草止血生新,藕节养益胃阴。

4.气血双亏型

主证:胃癌晚期,重度贫血,面色苍白无华,面目虚肿,畏寒身冷,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纳少乏味,形体羸瘦,上腹包块明显,舌淡胖苔白,脉虚细无力或虚大。

辨证:瘀毒互结,气血双亏。

治则:化瘀解毒,补气养血。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以伟达1号方加减:当归10g,黄芪15g,党参30g,川芎6g,白芍药10g,熟地黄15g,三七(冲)3g,黄精10g,紫河车6g,桑椹子10g,何首乌10g,丹参10g,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黄精10g,甘草6g,谷麦芽各15g,淫羊藿10g,甘草6g。

按语:久病耗血伤气,后天化源不充,气血化生无源,故气血双亏,久之脾肾阳气亦虚。治宜大补气血,健脾益肾。黄芪、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健脾补血;当归、熟地黄、白芍滋阴补血;紫河车大补元气,补肾填精;谷麦芽理气和胃;补骨脂、淫羊藿补肾温阳。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旋覆花、代赭石、丁香、威灵仙、佩兰等。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知母等。胃疼加延胡索、香附、白屈菜、降香、五灵脂、乌头、荜茇等。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瓜蒌等。便溏加儿茶、老鹳草、石榴皮、苍术、扁豆、罂粟壳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棕炭、棉叶、白及,或云南白药2g、安络血40mg内服。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焦槟榔、砂仁、沉香面、大腹皮等。

1.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胃癌的远期疗效。结合临床,按病期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叙述如下:

Ⅰ期:①手术根治为主。②手术前不用中药或化疗。③手术后一个月内调理脾胃,健脾益气,以恢复肠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手术后体力恢复。如表现为手术后气阴两虚,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如营卫失和,表虚自汗,则益气固表。术后配合选用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Ⅱ期:①根据手术为主。②为观察中药对癌灶的作用,可于手术前短时间(不超过半个月)服用中药,手术后作病理分析。③手术后1个月内,调整脾胃以利康复。④化疗两个疗程之间,用扶正祛邪基本方(见后),观察3~5年。术后配合用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Ⅲ期:①争取作根治手术。②手术前可作化疗、放疗或中药治疗。③手术后(根治手术或姑息性切除手术)1个月内调理脾胃。④手术后化疗或放疗开始时,用中药配合防止毒副反应。⑤放疗、化疗结束后或休息期,用扶正祛邪基本方加减治疗。

Ⅳ期:①无法手术者以化疗和中药治疗为主,争取必要时作短路旷置手术,为服药创造条件。②以中药治疗为主,辨病辨证相结合。扶正祛邪,配合单方、偏方、验方及效方治疗,必要时配以小剂量化疗。③形体尚实,一般情况尚好者,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中药扶正,定期化疗。化疗期间,较长时间坚持服用扶正祛邪方药。慈丹胶囊,每日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如晚期出现腹水可用三元逐水丸,每次1g,每日3次。疼痛者可选用痛立停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2.以手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远处转移者,均应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视情况作根治性、姑息性切除手术,或短路手术。部分Ⅲ期及Ⅳ期患者,有腹膜或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时,尽管病情已属晚期,仍尽量争取作胃大部切除术。如原发肿瘤无法切除,可作胃肠吻合短路手术,以使患者进一步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著者曾治疗过几例这种情况的患者,有的手术后用化疗加中药治疗,生存时间达二、三年以上,比预期手术后生存3~6个月有了明显延长,而且生存质量较好,食欲体重恢复如常。

早期胃癌手术后单纯服中药者,应坚持用药数年,然后再酌情改变间断服药。中药服用扶正祛邪基本方,其他期胃癌手术后,在开始能进食时,即可用中药调理,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作其他治疗。

(1)手术后调理脾胃方生黄芪30g,党参15g,陈皮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石斛15g,砂仁6g,鸡内金10g,生三仙30g,甘草6g。

自汗及虚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防风;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生地黄;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便干加火麻仁;便溏加白术、茯苓。

(2)扶正祛邪基本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补骨脂10g,半枝莲30g,藤梨根30g,白英(又名白毛陈)30g,白花蛇舌草30g,草河车15g,焦三仙30g。肺节风片3片,每日3次。

3.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

大多数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单纯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不佳,手术后还需要以药物(化疗、中药及免疫制剂)治疗以延长生命,提高远期疗效。

胃癌化疗的同时运用中药治疗,除直接祛邪外,还可扶助元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毒性作用,保证化疗能正常进行。可给予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方药,如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鸡血藤、黄精、半夏、沙参、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等,另可选用地黄延年胶囊等。

如血清谷丙转氨酶高,可加茵陈20g,蒲公英30g,虎杖30g。如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升高,服乌鸡白凤丸1丸,每日两次。

4.放疗加中药治疗

手术前放疗对防止手术后复发有益,放疗时配以和胃降逆、养阴益胃中药,可以减轻放疗反应。

胃癌放疗时配合方:北沙参30g,麦冬15g,石斛15g,玉竹15g,鸡血藤30g,橘皮10g,竹茹15g,木瓜10g,女贞子15g,内金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选用仙鹤益寿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

例一简某,女,32岁,教师,年6月19日初诊。数月前因朋友结婚宴请,多喝了几杯酒后感到脘胀不适,甚则恶心欲呕,至外院给予“胃复宁”、“-2”等药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于5月20医院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医院检查治疗,检查结果相同,亦建议手术加化疗。于6月5日自动出院,千方百计寻中医治疗,经一胃癌康复患者介绍,千里迢迢来本院求治。今见:胃脘痛剧,食入则加重,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辗转不安,大便干,疼痛拒按,喜暖,喜进热粥,舌苔白,后部略浮现黄色。查体:未见淋巴结转移。既往两次怀孕6个月后小产,至今未有小孩。辨证:寒瘀互结。治则:温胃化瘀。处方: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次1g,每日3次;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汤药:高良姜9g,干姜6g,吴茱萸9g,木香5g,枳实9g,厚朴9g,熟大黄9g,槟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延胡索12g,每日1剂,连服15剂。

二诊(年7月20日):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满亦除,不拒按,且能进米饭,喜热饮食。脐左处重按尚有轻痛感,大便干燥,舌苔薄白,脉滑,重按有力。据此脉症,可知寒邪大祛,瘀结渐行,故用温下法,以荡邪外出,仍以上方出入。中成药方同前。汤药方原方加附子3g,当归9g,桃仁易三棱,内金9g,再进20剂。

三诊(年8月21日):大便通畅,胃脘痛未再作,腹部无不适,舌苔已正常,脉象已缓和。嘱再续服中成药3个月,汤药停服,另以饮食调之,嘱多饮怀山药粳米粥。

年9月21日来信,已从事教师工作。

例二简某,女,36岁,个体户。年9月17日初诊。年2月9日因吞咽困难,医院检查诊为:胃贲门癌。遂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低分化鳞癌。术后2次FAM方案化疗,毒副反应较轻,但吞咽仍有阻塞感,食后即吐,胃脘胀满,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手足不温,夜寐梦多,舌苔白,脉沉细无力,月经已1年未行。此为:胃虚失降,气血两亏。治则:温中降逆,气血双补。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连服1疗程。②汤药:党参10g,当归18g,白术12g,内金9g,生姜3片,大枣6枚,伏龙肝30g,麦芽30g,代赭石60g,连服20天。

二诊(年10月17日):药后呕吐已止,胃纳渐香,脘痛渐缓,大便亦软,心悸未作。但经闭未解,面部出现红斑10余日,西医检查诊为:亚急性红斑狼疮。此为:肝郁经闭,阴虚内热,血瘀生斑。治法:养阴凉血,活血化瘀,通络疏郁。方药:中成药同前未变。汤药:生地黄24g,元参12g,赤芍15g,红花9g,丹参12g,白鲜皮15g,忍冬藤24g,香附12g,茜草9g,刘寄奴5g,蝉衣6g,连服30天。

三诊(年11月17日):服上药后,诸症渐轻。效不更方,以上方药再服60天。

四诊(年2月13日):药后,月经曾来潮两次,量及色均正常,面部红斑已退净,自觉症状全部消除。嘱汤方停服,丸药继服1疗程。

年8月21日,病人来信说,从榕回温州后,月经按时来潮,色量正常,红斑未见再现,复查未见异常,已正常工作到现在,一直很好。

例三向某,女,54岁,教师。年3月15日初诊。于年10月14日医院住院治疗,经胃镜检查病理提示为胃癌,并做了胃癌根治手术,术后用FAP方案化疗5次。今症见:腹部胀满,矢气则舒,消瘦,面色白,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右下肢足三里处有一3cm×3cm大小的肿物,质硬,不活动,白细胞低下,不能自己独自活动及行走,舌苔薄白,质淡,脉细数。证属:气血双亏,邪入经络,中焦失调。治宜:补气血,祛邪毒,调中焦。方药:①慈丹胶囊、灵芝益气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各5粒,每日各4次,饭后一并送服,服用60天,即两个疗程。②伟达1号方加2号方加减:太子参30g,黄芪30g,当归6g,白术10g,炙甘草6g,茯苓10g,远志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木香6g,大枣6枚,山慈菇10g,黄药子10g,重楼10g。隔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30剂。

二诊(年5月18日):上药服完,正气渐复,血运正常,脸色已变红润,腹胀消失,食量倍增,白细胞正常,右下肢肿大结节已缩小至1cm×2cm大小,质地变软,舌、脉同前。此为理、法、方、药皆与患者之病相符合,标本兼顾,治疗得当,治疗方药仍同前,再服2疗程。

三诊(年7月17日):服药4个疗程,疗效显著,诸症消失,白细胞正常,视力恢复,已能胜任工作,肿块消失。治宜:扶正气、祛残余之毒。以仙鹤益寿胶囊为主,调理数月。

附:贲门癌

贲门癌过去常被列入胃癌的范畴,或与食管癌混在一起。现在一般认为贲门癌属贲门黏膜上皮及贲门腺的癌。贲门实际上为胃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部位特点,在发病情况、细胞学及临床治疗等方面有不少不同于一般胃癌的特殊性,而与食管癌有一些相似之处,故单独提出并注意鉴别。

贲门癌的临床表现在早期为上腹部或胃脘部不适,微痛,烧灼感或轻度吞咽梗阻感,有时伴有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症状,局部出血一般是隐性的,但有时明显甚至是大量的,表现为间歇性柏油样便甚或呕血。明显的吞咽困难,上腹部和背腰部的持续性疼痛出现较晚。晚期贲门癌的常见症状有极度恶病质,贫血,水肿,全身衰竭;肝、肺、脑等重要器官转移,及腹腔、盆腔转移,引起血性腹水、肝功能衰竭、昏迷、消化道梗阻等。

贲门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食用发酵霉变食物、亚硝胺类化合物、环境生态、营养、遗传及饮食方面的粗、热、硬、快等有一定关系。

本病的诊断,尤其在中、晚期,根据病史、症状及X线钡餐造影检查,及必要的细胞学和食管镜等检查,多无困难。体检可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上腹有深部肿块;中、晚期患者X线诊断准确率可达969%,可见菜花型、浸润型、溃疡型三种不同的X线表现。早期贲门癌在手术前进行分段拉网的细胞学检查,可以确诊癌变的上界;食道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但因其痛苦大,方法复杂,并有一定危险,一般在X线、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时使用。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对于不适于放疗的晚期患者,化疗可使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和肿瘤缩小。

本病与中医学“噎膈”病的某些类型相似。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为七情郁结,脾胃受伤;气滞血瘀、痰湿不化;气血亏损,高年衰老而致血瘀、痰湿在体内凝结成块,日久而成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肝郁气滞、脾虚痰凝及气血双亏等型进行辨证论治。

主证:进食咽下不利,胸骨后及背部疼痛,胸肋胀满,舌苔白或黄,脉滑或弦。

辨证:瘀毒互结,气滞痰阻。

治则:化瘀解毒,理气化痰。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癥消癀(癥痛康),每日4次,每次1g;参灵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服5个月。

汤药:以伟达4号方加减:黄药子15g,山慈菇10g,三七(冲)3g,重楼10g,蜂房6g,乳香6g,没药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0g,生甘草6g,川芎6g,香附6g,当归10g,炙罂粟壳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台乌药10g,青皮6g。

由于贲门癌在确定诊断之时多属于中晚期,除小部分手术治疗外多数只能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化疗期间配合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均可减轻化疗副作用,起扶正培本作用。晚期疼痛者,服用痛立停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有腹水者,服用三元逐水丸,每次1g,每日3次。

例一王某,女,55岁,农民,年2月3日初诊。患者于年8月30医院行贲门癌根治术。术中探见胃底、贲门、胃小弯一肿块约8cm×5cm,并侵及胰尾、脾和食管下段。现术后复发。症见:胃纳欠佳,食后时常呕吐,体乏无力,自汗畏风,腹满不舒,大便困难,偶尔排出如羊屎状,舌苔白,脉弦数。中医辨证:中焦虚弱,气虚血滞。治宜:健脾养胃,培气行血。方药:①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次各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②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0g,桃仁10g,川楝10g,黄芪30g,木瓜10g,远志10g,酸枣1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用10天。

二诊(年2月15日):药后呕吐已止,食量增加,无自汗畏风,腹满消失,精神转佳,大便仍干,腰酸痛,伴左上肢疼痛较剧,舌苔腻,脉弦,方药:①同前,②方中加枸杞15g,川断10g,重用白术30g,连服20天。

三诊(同年3月7日):服药后精神转好,腰痛减轻,左上肢疼痛,不得抬举,舌苔黄厚,脉弦滑。此仍为气虚血滞,内蕴痰火。治仍宗补气行血之大法,佐以化痰化结之药。方药:①同前方,连服15天。②宗2月15日方重用木瓜30g,加桔梗10g,白芍18g,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15天。

四诊(同年4月6日):上药尽剂,面色红润,食量倍增,睡眠转佳,腰痛消失,左上肢活动自如,仍感疼痛,舌苔黄稍腻,舌质红,脉细数。效不更法,仍以补气行血为法治之。方药:同初诊加用痛立停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饭后口服,每日1剂,连服2疗程。

五诊(同年6月1日):服药2个月,诸症消失,精神饱满,无任何不适,并能参加各种活动及家务活,睡好纳佳,二便通调,苔薄质淡红,脉弦。复查未见新病灶,治以调气为主以巩固疗效。方药:①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各3粒,每日4次,饭后口服;癥消癀(癥痛康),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②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柴胡10g,枳壳6g,白芍18g,陈皮6g,鸡血藤30g,化结粉30g,隔日1剂,水煎,口服。上药续服30天。

今随访仍健康生活,并能参加轻体力劳动。

例二陈某,男,71岁,年2月12日初诊。患者近3个月消瘦明显,医院胃镜检查,诊断贲门癌伴食道下段浸润。今来求诊。症见:情志抑郁,胸闷胀痛,饮食减少,硬食不下,咽下困难,时有作梗,时吐白沫,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夜寐梦多,精神委顿,体重减轻,舌苔白而燥,脉沉滑。证属:津亏液少,气郁积聚,胃气上逆。治宜:顺气开郁,养阴润燥。方药:①慈丹胶囊10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②瓜蒌30g,薤白10g,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30g,蚕砂10g,枳实10g,茜草10g,牛膝10g,桃仁10g,杏仁10g,当归10g,郁李仁10g,火麻仁10g,白术10g,郁金10g,每日1剂。连服30天。

同年6月7日:药后诸症皆平,饮食量大增,然出现全身瘙痒难忍,随风而动,皮肤划痕有过敏线。此为气血双亏,邪毒聚表而成,治当扶正固本,辅以清热解毒抗敏。中成药同前,汤药以伟达1号方加2号方,治疗1个月。

12月28日再诊:药后胃镜查痊愈。以扶正固本胶囊调理之,以巩固疗效。

后随访健在,并能参加家务劳动。

例三高某,男,53岁,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于去年6月2日,因吞咽困难在泉州市二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癌,并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FAM方案化疗2个疗程,疗效明显。然在9月中旬感腹部胀满,大便次数频繁,日约3~4次,柏油样。于10月8日又在该院检查诊断为:贲门癌术后伴直肠转移。症属晚期,医院建议中医治疗。现状:吞咽受阻,打嗝嗳气,只能进流质食物,腹胀腹满,大便稀溏,体乏无力,精神萎靡,慢性病容,行动呆滞,舌质淡苔白,脉结代。中医辨证:痰瘀互结,气血双亏,脾胃虚弱。治宜:化瘀祛痰,补气补血,健脾和胃。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各5粒,每日各4次,口服;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口服,连服30天为1疗程。②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甘草10g,竹菇10g,枳壳10g,葶苈子10g,苏子10g,丹参10g,附子6g,生姜3片,丁香6g(后下),化结粉3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30剂。

二诊(年11月26日):上药服完后,吞咽通畅,打嗝、嗳气消失,各症状均改善,舌脉未见变化。效不更方,仍从前方药,连服1个月。

三诊(年3月2日):药后病情稳定,体重增加,足背稍有浮肿,方药仍同前,续服1个月。

四诊(年3月29日):上药尽剂,患者精神良好,神采奕奕,诸症若失,舌苔薄黄,脉缓,复查结果:未见复发病灶。继以调肝脾、理气血为主,方药如下:①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次各5粒,每日各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4次。②柴胡10g,白芍30g,枳壳10g,甘草6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黄芪30g,石斛15g,百合20g,砂仁6g,化结粉30g,每日1剂,口服。续服1个月。

上药尽剂,后以中成药调治数月,恢复健康。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

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

副主编:

郑东英郭凤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