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最近很烦恼,老丈人五年前因为结肠癌去世了,前一阵子大舅子又查出了直肠癌,还是晚期的,本来挺健壮的一个人,手术、化疗一系列治疗折腾下来,人消瘦了不少。

据老李的大舅子说,之前也没觉得有何异样,就是这半年了大便里总有血,总觉得是痔疮,自己买点药就好了。没成想越来越重了,去医院做了个肠镜就发现直肠癌了。

医生说这是最典型的把癌当痔疮治的情况了。回想自己有时候也有点便血,老李心里总是不踏实。医院看看,医生说,大舅子和他没有血缘关系,可以不考虑这一层关系,但是,医院检查检查,年过50,又有便血,是该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了。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肿瘤处于早期和可治愈阶段时,逐步地筛查有助于肿瘤预防和早期诊断,据统计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高达90%,I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为80%;而III期结直肠癌患者活存率则只有35%。

因此,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所以如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症、结直肠的癌前病变就成为关键。

可以依据下表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摘自《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北京)》

得分在0-2分者为低危,可以考虑粪便潜血检查或(和)血清标志物筛查。得分3-6分者为高危,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

当然,我们也可以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减少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年《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中提出的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1.哪些人群需要筛查?

对于我国而言,筛查人群分为两大类。一类高风险人群,一类为一般人群。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北京)》指出:

具有以下风险因素者,可被定义为“高风险人群”:

(1)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2)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3)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

(4)本人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

(5)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不具有以上任何一条因素者则被定义为“一般风险人群”,然而,一般风险人群仍应该根据个体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以及饮酒情况综合评定是否为高危人群。

2.何时开始筛查?

年3月,《美国胃肠病学杂志》发文称,对比年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指南,版指南的初始筛查年龄提前了5岁,建议45-49岁的一般风险人群应行常规筛查,以减少进展期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相关死亡率。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并在50岁起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考虑到这个国情,我国指南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人群建议在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当然对于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则可从45岁-50岁起开始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3.结直肠筛查就等于肠镜检查吗?

并不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可以分为无创和有创两类。

无创检查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免疫化学实验(FIT)、粪便DNA检测、虚拟结肠镜检查、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等;

有创检查主要指肠镜检查,全结肠镜是目前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医院也有钡灌肠检查,从肛门往结肠里灌入一些钡剂和气体,在X线下观察肠道中钡剂涂布的情况,可以发现息肉、肿瘤、溃疡等病变,还能观察肠道的走形,是畏惧结肠镜检查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者的另一个选择。

总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咨询医生合理选择结直肠癌的筛查方式,做到既不忽视,也不过度检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现率。

肿瘤防治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