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殖目中,常见的非吸血卫生吸虫

常见的卫生吸虫一般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目(Digenea)。

复殖目吸虫种类繁多,生活史复杂。一般有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体内寄生,无性世代在软体动物(Mollusca)中寄生。

在我国本地流行的非血吸虫类人兽共患病,特指在中国本地就存在有病原体的吸虫类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又称中华肝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卫氏并殖吸虫(又称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Faciolopsisbuski)等。

一、形态概述

寄生在人体的吸虫,除裂体属(Schistosoma,即血吸虫)为雌雄异体外,其余非血吸虫均为雌雄同体,呈扁形,两侧对称,有口吸盘(oralsucker)与腹吸盘(ventralsucker),故而旧称二口虫(Distoma)。

非血吸虫的体壁可分为体被与肌肉;可自我更新;具有吸收营养、感觉等功能。其中体被可分为外质膜、基质、基质膜;肌肉层外层为环肌、内层为纵肌。体被细胞体,体被细胞体与体被有通道相连,其是一种代谢旺盛的合胞体,在吸虫种具有保护、排泄、分泌、吸收、感觉等机能。

某种吸虫主要结构模式图,中文对照见正文viaClinicalSciences-WordPress

消化系统有口、咽(pharynx)、食管(oesophagus)、肠道;但无肛门。肠支末端是封闭的盲管或囊。排泄系统一般为对称的管状系统,端点为焰细胞,毛细管相连两侧集合管,汇入排泄囊,其开口于虫体末端排泄孔。

吸虫摄取的营养来源主要为宿主肠内容物、肠黏膜、血液或组织液,具体来源依虫种和寄生部位而定,其消化过程主要在吸虫的肠内进行,但有的吸虫兼有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适应于寄生生活,吸虫通过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获得能量。

非血吸虫的神经系统不发达。在咽的两侧各有一个神经环。神经节彼此有背索相连。两个神经节各发出前后三条神经干。

非血吸虫的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ovary)、输卵管、卵模(ootypus)及梅氏腺、子宫、受精囊、劳氏管(LaurersCanal)、卵黄腺(yolkgland)、卵黄管。雄性生殖器官则有睾丸(testis)、输出管、输精管等。

二、生活史概述

复殖纲吸虫生活史复杂,存在宿主转换、世代交替。

复殖吸虫常以淡水螺作为中间宿主,在淡水螺内有幼体繁殖。生活史阶段包括虫卵、感染性幼虫(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等),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囊蚴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尾蚴侵入到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组织内以后,在它身体的外面分泌出一层囊壁来保护着它,这个过程就是成囊(encystation)。

某种吸虫(Fasciolaspp.)的生活史viaCDC

而当人摄取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的肉之后,囊蚴进入小肠,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破裂,后尾蚴逸出“脱囊”(excystation),此过程一般是在终末宿主小肠内发生的。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华指其最早在印籍华人的肝胆管中发现。支睾是对于吸虫而不是对于患处的描述,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在我国,华支睾吸虫一般简称为肝吸虫,会引起肝吸虫病(即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注意学术上的肝吸虫并不局限于华支睾吸虫一种。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流行情况。

基本形态

成虫呈叶片状,10-25毫米长,3-5毫米宽,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形态似葵花子。口吸盘(oral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sucker),肠分二支,延伸到虫体后端,肠管的末端是盲端,所以它是有口无肛的寄生虫。

华支睾吸虫照片viaCDC

华支睾吸虫雌雄同体,子宫呈管状,卵巢有分支呈佛手状;有一对高度分支的睾丸,位于虫体的后三分之一处。生殖系统中受精囊和劳氏管明显,睾丸分支状,在虫体后1/3处,前后排列。

虫卵大小一般只有29×17um,是常见寄生虫虫卵中最小的一种。虫卵内含毛蚴(miracidium)呈棕黄色、宽椭圆、似芝麻。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一圈凸起称为肩峰(shoulders),另端有小疣状突起。

华支睾吸虫虫卵(x),可见环状肩峰viaCDC

毛蚴(miracidium),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纤毛,在水中自由游动。胞蚴(Sporocyst),在中间宿主螺体内发育,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单个胚细胞发育成的雷蚴(rediae)。雷蚴(Redia)呈长形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尾蚴。每一个胚细胞都可以发育成尾蚴。就是通过这种无性增殖的过程,在数量上会快速的增长。

尾蚴(cercaria)非常的活跃,有剪刀型的长尾,可在水中自由运动。在水中寻找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者虾),通过皮肤侵入淡水鱼虾的肌肉组织,形成囊蚴。囊蚴(encystedcercaria)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0.mm×0.15mm,略带淡黄色,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有一个内含黑色颗粒的排泄囊。囊蚴如被经口摄入,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可产生童虫(juvenileworm),进而发育成成虫(adultworm)。

生活史

成虫产卵,虫卵随胆汁流入小肠,随粪便排到体外。

进入水中的虫卵孵化出毛蚴,毛蚴身披纤毛,可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感染淡水螺后在其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体内的每个生发细胞都能发育为下一代幼虫即雷蚴;同理,雷蚴体内的每个生发细胞都能发育为再下一代幼虫,尾蚴。正是由于这样的无性增殖过程,幼虫的数量快速地增长。

最终成千上万条尾蚴可从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的体内逸出。尾蚴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并从淡水鱼虾的皮下入侵,在其肌肉组织内形成囊蚴。

囊蚴对哺乳动物来说是感染阶段。当人及其他哺乳动物吞食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的肉,囊蚴进入消化道,在消化液的作用下,童虫(后尾蚴)脱囊而出。最终迁移到肝胆管内寄生,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出虫卵,开始下一个生活史周期。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viaCDC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豆螺(特指豆螺Bythiniamanchourica,旧称沼螺Parafossarulusmanchourica,豆螺属亦旧称沼螺属),虫卵被豆螺吞食后,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豆螺,俗称沼螺、小田螺byMichalMaňasonWikimedia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淡水鲤鱼科类,特别是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

麦穗鱼,是鲤科麦穗鱼属的模式种viaWikimedia

人类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肉而感染;如生吃、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包括腌制的鱼虾。

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保虫宿主有猫、狗和猪等。

致病机理

致病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虫体的机械刺激,二是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等异源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

机械刺激与代谢产物的作用,导致以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壁水肿与炎症发生。伴随慢性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上皮和实质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最终导致肝胆管壁的纤维化。就导致了管壁的变厚,变硬,以及管腔的狭窄。

在临床分型上可以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晚期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表现在首次、大量感染肝吸虫的病人。临床症状特别明显,肝胆管壁的变厚变硬,管腔狭窄,严重的时候会引起胆管的堵塞,致使胆汁外流受阻,而发生黄疸。在疫区,患者在没有治疗或者是反复感染都未治愈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在肝胆管内,虫体吸附的这种管壁上发生的这种局部的损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炎症不断的扩展,扩展到肝组织,那就会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甚至导致肝脏的纤维化,引起肝组织的萎缩。在晚期感染,最终导致的肝脏的纤维化,引起肝门静脉高压,流出不畅,最后就导致了肝腹水的发生。再者,胆管上皮损伤,以及肝脏损伤,会引起细胞的代偿性增生,代偿性增生如果失控就会引起癌症发生,如胆管上皮癌,肝癌。

——陈晓光郑学礼.().医学寄生虫学

其它疾病,虫体在从肠道迁移到肝胆管的过程中,将细菌带入,胰腺炎(pancreatitis)胆囊炎(cholecystitis),胆管炎(cholangitis),肝炎(heptitis)。虫体崩解后的碎片,以及虫体吸附管壁后引起脱落的上皮细胞,就容易形成胆石核心,所以就会造成多发性的胆结石即胆石症(cholelithiasis)。

儿童或者是幼儿感染的话,就会引起发育不良,这是因为寄生虫抗原可能作用在下丘脑,导致生长激素分泌的异常,而引起发育不良,甚至侏儒症的发生。

临床症状是头痛、乏力、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上腹不适、肝区隐痛不明显,这些症状可精练为“头乏消肝痛,上腹并不适”,还有肝脾肿大的现象。

流行与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传染源为带虫者、受感染的动物及保虫宿主。传播途径主要是吃生鱼或未煮熟的鱼、虾或生熟砧板不分;疫区也存在“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首选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人粪入水;不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3)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勿将生鱼喂猫、狗等动物;生、熟菜板分开。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属(Paragonimus)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内,故又称肺吸虫(Lungfluke)。

并殖吸虫所致的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也称肺吸虫病(lungflukedisease)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被我国卫生部列为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可以寄生于肺的并殖吸虫,常见的有两种,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是肺型的,主要寄生在肺部;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skrjabini)主要是皮肤型的,但也会寄生在肺部。因为人不是它的正常宿主,所以在人体内永久的保留在童虫状态,主要在皮下寄生引起幼虫移行症。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感染后主要病变为肺部的囊肿,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

基本形态

成虫虫体肥厚,背凸腹平,活体呈暗红色,静止时外形椭圆,呈腌豆瓣状。一般7-12毫米长,4-6毫米宽,3.5-5毫米厚。口腹吸盘大小相近。虫体的体表布满细小的体棘,有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可能是对其迁移习性的适应性演化。

子宫与卵巢左右并列于腹吸盘的稍后方;一对睾丸分支如指状,左右并列于虫体的后三分之一处。因生殖器官左右并列,故称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放大照片viaCDC

虫卵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大小μm×56μm;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常略倾斜,后端稍窄;卵壳厚薄不均,后端增厚明显;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卫氏并殖吸虫卵viaCDC

虫卵孵化出毛蚴,毛蚴感染川蜷(即川蜷螺,Semisulcospiralibertina),在螺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发育成雷蚴(有两代,母雷蚴和子雷蚴),最终发育成尾蚴,因尾蚴的尾很短,所以它从螺体内逸出后,必须用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避免被水流冲走。

尾蚴吸在石头上,静静地等候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溪蟹科,Potamidae)和鳌虾(螯虾总科,Astacoidea和拟螯虾总科,Parastacoidea)的靠近,然后再感染溪蟹和鳌虾,在其体内发育成为囊蚴。

川蜷byharum.kohfromKobecity,Japan

囊蚴乳白色,呈球形,具两层囊壁,外层直径-μm。内含尾蚴,光镜下可见黑色的排泄囊和2个弯曲的肠支。囊蚴在终末宿主肠道内脱囊,发育为童虫(后尾蚴)。

生活史

肺吸虫在人肺部寄生的时候,是以虫囊的形式寄生的。每个虫囊可以寄生1-2个童虫或成虫,当虫囊完整无损时候,产出的虫卵不被排出;而当虫囊有破损而且破损处跟支气管相通,虫卵就可以进入支气管刺激产生痰液。因此,咳嗽的时候,就可以把虫卵咳出。而如果患者将痰液吞回去,虫卵就会随着粪便排出。因而在患者的痰液内,粪便里,都有可能查见虫卵的。

卫氏并殖吸生活史viaCDC

肺吸虫卵入水之后,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感染小溪内的川蜷,在川蜷体内发育成胞蚴,两代雷蚴,再发育成尾蚴。经过螺体内的无性增殖,成千上万条尾蚴释放出来,吸附在河床里的石块表面,等待着溪蟹和鳌虾。感染之后,就在溪蟹和鳌虾的肌肉组织内,形成了囊蚴。

我国原生溪蟹主要分布在南方,原生鳌虾主要在华北。所以我国流行区,有溪蟹型和鳌虾型这两种。

溪蟹(Potamonfluviatile)byFabioLiveranionWikimedia

当人们在生吃或半生吃这些溪蟹鳌虾的时候就获得了感染。囊蚴有囊壁,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是不被盐、酒精、消毒剂杀死的,所以腌制、酒泡、消毒剂消毒均不能有效灭活。囊蚴进入小肠后,脱囊形成童虫,童虫再迁移到肺部,形成虫囊并寄生发育为成虫。

致病机理

肺部等实质性脏器感染可通过症状分为脓肿期、浸润期、囊肿期和瘢痕期等阶段。

在脓肿期,当虫体寄生在肺部,它代谢产物释放到周围组织,在虫囊的周围引起大量的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小血管破裂的话,有局部出血及组织坏死的现象。在虫囊的附近。形成了这种嗜酸性的脓肿,嗜酸性脓肿发生以后发生液化。

随后,成纤维细胞填充,在虫囊周围形成一圈一圈的结缔组织,称为“肉芽组织增生”。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并逐渐形成脓肿。结缔组织包裹着的虫囊内,能够看见大量的虫卵和夏科雷登结晶。夏科雷登结晶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具不可溶性和疏水性,形成晶体沉积在虫囊,形成囊肿期。

当虫体死亡崩解或是虫体又迁移,原来虫囊的位置形成了空穴,可被成纤维细胞填充修复,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就形成了纤维瘢痕期。

——陈晓光郑学礼.().医学寄生虫学

其它异位寄生,腹腔型的,引起广泛的炎症反应和黏连;胸腔型,引起胸膜炎、纵隔炎,如果是在心脏的还会引起心肌炎;皮肤型,有游走性的皮下包块;脑型,有占位性病变,会影响相对应脑区的功能。

肺吸虫感染的症状不是很明显,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低热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在重感染时,会出现毒性症状明显,高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血象检查,会有白细胞升高,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达20-40%)的现象。

流行与防治地理分布

肺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区在东南亚;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目前至少有27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的报道。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报告(-)阳性率为1.71%。

流行环节

1.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病人、病畜、带虫者)。本病是人兽共患病,保虫宿主较多时流行的主要原因。

2.传播途径:人的感染主要是经口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蟹、鳌虾。生吃和半生水产及其囊蚴污染炊具,饮生水,生吃和半生吃野猪肉等都可导致感染。第一中间宿主川蜷有十多种;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能传播卫氏并殖吸虫者有20余种。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防治

1.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鳌虾,不饮生水。

2.治疗药物:吡喹酮。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或肠吸虫。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

基本形态

成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姜片状;活体为肉红色,体表有皮棘;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4-5倍,肠支分二支。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来源见图

虫卵一般(-)μm×(80-85)μm呈淡黄色椭圆形;卵壳薄,均匀,卵盖较小不明显;内含卵细胞1个,卵黄细胞20-40个。

布氏姜片吸虫虫卵(x)viaCDC

生活史

姜片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入水中,在适宜温度(26-32℃)下经3-7周的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阶段而形成许多尾蚴自螺体陆续逸出。在螺体内的发育约需1-2个月。

尾蚴在水中吸附于水生植物等物体的表面,分泌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而成囊蚴。

囊蚴呈半圆形,光镜下可见两层囊壁:外层草帽状,脆弱易破;内层扁圆形,透明而较坚韧。囊内后尾蚴的排泄囊两侧的集合管中含许多折光颗粒,为其特征。

宿主食入囊蚴后,在消化液和胆汁作用下,后尾蚴逸出并附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的粘膜上吸取营养,约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在猪体观察,感染后5-7个月内产卵量最多,一天约可产25,个卵,9个月后排卵数渐减少,估计姜片虫的寿命,在猪体不超过两年,在人体最长可达4年半。

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viaCDC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成虫寿命:最长可达4年半;

保虫宿主:猪。

Planorbis属是会呼吸空气的淡水螺,本属所有物种都有左旋的螺壳viaWikipedia

中间宿主:扁卷螺(扁卷螺属或Planorbis平扁蜷属或Hippeutis隔扁蜷属);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茭白(即菰[gū],Zizanialatifolia)、菱角(菱属,Trapa)和荸荠(Eleocharisdulcis)等。

致病机理

姜片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造成肠粘膜机械性损伤。进一步导致肠粘膜病变,如炎症、出血、水肿、坏死、溃疡等,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感染轻度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偶有肠梗阻。在营养不足、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少数可因衰竭、虚脱出现生命危险。

流行与防治地理分布

姜片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我国除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外,17个省、区有报道。

防治措施

不喝生水、不生食菱角、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加强粪便管理;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普查普治。

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居然看完了,点个“在看”吧参考文献陈晓光,郑学礼.().医学寄生虫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林果为等.().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DigeneaFrom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ParasitesCDCFlukes-Trematodes.Thebiology,morphologyandmedical/economicimportanceofendoparasiticflatwormsMehlhornH.()Digenea.In:MehlhornH.(eds)EncyclopediaofParasitology.Springer,Berlin,Heidelberg.点击查看参考文献NakedZoology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