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医院始建于年,医院之一。百年来栉风沐雨,涌现出消化内科等国内知名科室。

而今天做客《微知医学》栏目的嘉宾,医院消化内科的头雁人物。

曾经的他,怀抱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向往,毅然决然地走上从医之路。

本着护佑生命的赤子之心,这一走,就是20余年。

我们所看见的,是他在临床一线的日夜坚守;

我们看不到的,是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

他说:“病人把命交给我们,如果做不好真的愧对医生这个职业。”

他还说:“技术水平决定科室的下限,科研能力决定科室的上限。”

使命如山,行胜于言。为了帮助更多的病人,他始终将医学科研作为历练的根基,更在持续不断的交流合作中精修医术。

一言一行,彰显着医者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大爱之心。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雷教授。

医生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令人着迷

微知医学:大家都很好奇,您对医学事业永葆热爱的动力是什么?

王雷主任:老实讲,真的是误打误撞学了医,当初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到了医学院校。一开始,我也并没有很主动地去探索医学,但后面发生了一些事,彻底改变了我对医学的认知。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实习期间,碰到了一位资历深厚的专家,是个老主任,他使我觉得医生就像侦探一样,特别是面对疑难复杂或者重症病人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病人治愈,会获得空前未有的成就感。自那以后,我开始觉得学医蛮有意思,慢慢开始喜欢上去学医。

▲王雷主任接受微知医学访谈

微知医学:回过头看,您当初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消化科医生?

王雷主任: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中国还是一个肝病大国,那时候消化道出血、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特别多,(出于医生的责任感),我认为治疗这些疾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所以选择投身于消化科领域。

后来,我慢慢觉得(消化)内镜很有意思,特别是随着大家对疾病谱转轨以及治疗理念认识的转变,逐渐意识到内镜是发现这些肿瘤性疾病早期阶段的重要工具,就此下定决心选择消化专业作为我未来从医的领域。

▲王雷主任巡视病房

微知医学: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心将消化内镜治疗作为一生所奋斗的事业?

王雷主任:实际上我是在去了日本访学后,才下定决心要去做消化内镜,特别是治疗性的消化内镜技术。

虽说这些年国内医学发展进步很大,但客观来讲,我们与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及知识体系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刚开始,我去医院,后来又去了美国。尽管在国外自己亲手操作的时候很少,但是哪怕利用这段时间去交流、学习,人的理念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忽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我们不了解,原来还有这么多先进的诊疗手段我们还不知道。

特别是在日本,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但就是那短短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我未来的从医方向和决心去从事的医学领域——去做消化内镜。

▲王雷主任到国外访学

微知医学:那您在国外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雷主任:在美国期间,我曾经申报了美国消化内镜协会的课题,但是失败了。为了找寻失败的原因,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同时也找带教老师沟通问题所在。后来发现,别人做这些事情,可能已经积累了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在国内,我们很多东西才刚刚起步,很多地方都还不规范,这种困难是认知上的困难、理念上的困难,需要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来克服。

勇于创新,致力于将消化内镜发扬光大

微知医学:医院的消化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请您介绍一下科室的特色技术。

王雷主任:从技术标准来讲,放眼国内外,医院消化科现在内镜水平的综合实力都是领先的。但不能说技术水平的领先就代表了整个科室水平的领先,技术手段决定我们的下限,另一句话,科研水平决定我们的上限。

我们现在也在做科研,但是我们做的科研,往往还在重复别人的东西,真正创新性的东西较少,这个过程需要积累,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未来肯定会有飞跃性的提升。

现有我们科室在做的一些工作,比如内镜下胃肠吻合技术,目前已经做了近例。从单中心来看,我们完成的数量是最多的,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拓展来对技术进行创新,比如我们将此技术运用到了结肠,完成了全世界首例针对结肠梗阻的内镜下吻合技术。

▲王雷主任办公室一角

微知医学:和传统微创手术相比,您觉得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有哪些优势?

王雷主任:内镜下的微创手术不会减少人体器官的组织,同时也几乎不会去到腹腔之外,所以相对来说创伤会更小,属于国内专家提出的“超级微创”。

超声内镜引导下的吻合技术可以跨过脏器,实现两个不同器官之间的连接。现在使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技术,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手术,同时也无需对病人进行过于复杂的麻醉,病人的耐受性也会好很多。

微知医学:给这么多病人做过内镜检查,有没有遇到过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例?

王雷主任:有一次我为一名婴儿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后来经过确认,他是全世界最小的做超声内镜的婴儿。现在有针对婴幼儿胆胰疾病的十二指肠镜,但几乎没有小型超声内镜。

这名婴儿患有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叫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这种肿瘤一般会长到皮肤上,但不会长到内脏里面,长到胰腺上的更是罕见。胰腺在人体中处于很深的位置,很难通过体表穿刺,尤其是在婴儿身上行穿刺的风险会更高,但这对疾病的诊断又至关重要。

最终我们决定使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的方式,成功通过细针穿刺拿到组织来明确了疾病,使患者得到了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到现在已经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患儿恢复得很好,这对于我们医生来说,也相当有成就感。

▲王雷主任成功为5月龄婴儿完成高难度超声内镜手术

微知医学:为了推动内镜繁荣发展,您所在的科室做了哪些尝试?

王雷主任:年我去美国学习时,接触到了一个新的理念叫“质量控制”。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理念,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为此设立了一块“神奇黑板”,初衷就是希望医生们在做内镜检查时要有均质性。

现在科里面的“神奇黑板”已经被替换成显示器,可以实时动态看到医生们做了多少病例,在做过的病例中能够发现多少肿瘤性的病变。这一方面能更明显地看到医生的学习曲线,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进步的速度,另外对于管理整个内镜中心也非常重要。

因为“神奇黑板”的存在,在过去的四、五年中,我们科室内镜检查的质量有显著提升,食管早癌检出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胃部早癌检出率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个过程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而通过这种规范化的培训,医生们会把内镜检查做得越来越规范。

治疗微创化,是未来内镜发展的大趋势

微知医学: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加速崛起,您对此如何看待?

王雷主任: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来看,还是从自身医疗事业的发展来看,国产化都是必经之路。

对于国产产品,不管现在处于跟进还是模仿的阶段,抑或是有了一定的基础来做原始创新性设备研发的阶段,我觉得国内的医生应该用更宽阔的胸怀,敞开怀抱来迎接时代。这个过程中最初可能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但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我们中国医生的一份责任。

▲王雷主任在会议现场作演讲

微知医学:当前,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迅猛,能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项技术?

王雷主任:从内镜的共聚焦技术本身去讲,已经出现了很多年,我在年就已经使用过。当时还是大的整体式的共聚焦内镜,后续它的研发方向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灵活,比如目前的探头式共聚焦,此外产品也更加微观。

在胃肠道里,共聚焦对于肿瘤的诊断只是它其中的一个作用。由于共聚焦内镜的高倍放大,它还能使我们更准确地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黏膜愈合率及愈合质量。

更关键的是,当把共聚焦探头做到更细时,就能达到一些原有内镜到不了的地方。比如现在有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结合共聚焦探头,可以进到胆管、胰管、囊肿病变、实质性病变里面,能够使我们更准确地去诊断这些病变,更好地去评估黏膜的质量。明确疾病的性质,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监测是否复发,这样会使得对疾病的诊疗变得更加精准。

微知医学:您对于未来消化内镜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王雷主任:内镜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治疗变得更加微创化一定是大趋势。同时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会催生很多自动化或机械化的东西,就像外科有达芬奇机器人,内镜机器人一定也是今后的发展重心。

再就是人工智能,不管是帮助医生做质量控制还是对于病变辨识,人工智能都是今后消化内镜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他技术上的变化,比如功能性消化内镜,原先只是单纯的辨识结构,现在还能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了。

此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内镜医生的培训规范化也非常重要,因此,内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管理也会发展得更加规范,我们用来质量控制的手段也会更加完善。

总的来讲,消化内镜应用的趋势是更加规范,同时也会越来越微创、越来越安全。

后记

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行医二十多年,王雷教授始终把“一切为病人着想”作为方向,用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不负白衣荣光。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王雷教授埋头临床与科研,至今仍不断推出重磅研究成果,创新医疗技术,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医疗事业,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卷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