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就用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
?
中医课程总汇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王鸿谟面诊课程
04
《迈入中医之门》全书
耳是人体重要的信息窗口。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仅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而已,然却有着对全身内脏预报的全息作用……
第一节 耳先兆的理论基础耳是人体重要的信息接受站,前人称为“采听官”,耳是人体信息的窗口,也是人体脏腑重要的外相。耳为人体宗脉之所聚,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尤可反映于耳,通过耳可以较早预报内体疾患,因此耳是人体体表外窍中的重要荧光屏,通过耳相可以窥测内脏的疾患。耳部是人体信息输出、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人体各脏器、各部位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故耳具有重要的先兆意义。
耳与人体脏腑经络皆相关联,耳尤与肾、心最为密切。
耳与肾关系: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此外,《难经》、《中藏经》也认为耳为肾之外候,如《难经.四十难》曰:“耳者,肾之候”。三十七难说:“肾气通于耳”。《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足见耳与肾的特殊关系。
耳与心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关于心开窍于耳的意义,晋.《甲乙经》即有解释,认为心气本通于舌,五脏皆有窍,舌非窍,故心窍寄耳,原文曰:“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杨上善《太素》也持上述观点,并指出心开窍于耳是因“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今人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耳只应为肾窍,其言心窍者,无非为说明耳不独与肾攸关,而是和诸脏腑皆密切联系而已。首先,从经络来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经络与耳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中,直接循环耳部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因此,胃、膀胱、三焦、胆经、其经气皆直通于耳,其病候也皆反应于耳。如: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所生病者……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在十五络脉中,手太阴之络会于耳中,因此手太阴肺经与耳也有经络联系基础。经气间接影响耳的经络有六阴经别,借其阳经通路上达于耳,此外阴蹻、阳蹻,其经气也上通于耳,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所聚也。”即是对耳与脏腑关系的总括。
以上说明了耳与五脏皆密切相关,耳为肾之窍,故耳为肾之外候。肾藏精,精充耳始能听,故《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心主神,心神明始能审听。肝藏血,耳受血始能听。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合司宗气,肺朝百脉,宗气上贯于耳,耳方能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即可说明。脾胃为升降之中轴,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上达贯耳,耳方能聪,因此耳不仅为肾窍、心窍,同样亦为肺窍、脾窍、肝窍。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不过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而已,然却具有对全身脏器预报的全息作用,就是因为耳通过经络系统与内脏有着纵深联系的缘故。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因此,耳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气象预报站。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肾”与耳的关系,如余氏综述了现代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肾与耳的关系。如对内耳有毒性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霉素等)对肾脏亦有毒性作用,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如利尿酸、速尿)同时可以致耳聋,用肾X光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纳),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一定疗效,肾衰、肾透析、肾移植病人出现听力下降,先天性肾功能障碍,常伴先天性耳聋,用中医滋补肝肾法治疗耳聋与内耳眩晕症获得疗效等。
以上说明耳与人体脏腑经络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脏腑有病也必然反映于耳,故耳先兆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第二节 耳先兆的临床意义一、耳相对肾气及寿夭的预测
耳为肾窍,肾气通于耳,故耳又为肾之外候。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寿夭生死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因此,耳廓宽大厚实、泽润红活,耳垂肥厚下垂者寿,耳廓瘦小而薄、泽黣,耳垂小和不能下垂者夭。《灵枢.本藏》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贝润浦氏曾报道,他对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50名进行耳诊统计,发现长寿老人耳廓的特点是耳廓长和耳垂大。据测量,80岁以上老人,耳廓的长度皆在7厘米以上(一般人为5~8厘米),有的甚至达到8.5厘米,80以上老人耳垂长度都在1.8厘米以上(一般人为1~2.5厘米),有的竟达3.2厘米,有的老人甚至自觉60岁以后耳廓及耳垂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足见耳廓与耳垂对寿夭有一定关系。
《灵枢经》还记述了耳的外形与气血盛衰的关系,如:《阴阳二十五人篇》曰:“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而气血盛衰的状况又直接影响着寿夭状况,说明耳相对寿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耳的形状尤其反映着肾气的状况。如《望诊尊经》曰:“察耳之好恶,可知肾之强弱也。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
此外,耳的温度变化往往是肾阴阳偏胜的先兆。如耳朵发凉畏寒,尤以耳根发凉者,是肾阳虚的标志。而耳廓发烫恶热,又是肾阴虚火旺的征兆。
《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说明耳的听力变化最能预报肾气的盛衰状况,《素问.生气通天篇》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耳闭不可以听”,皆说明耳的听力最能提示肾精状况。
临床上,无论是先天或是后天导致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据曾兆麟氏报道,肾阴虚与肾阳虚病人的小便中,糖皮质激素的排出量发生改变,说明肾上腺皮质是中医肾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发现肾脏和内耳中的一些细胞在生理形态结构、酶的含量及分布方面,都有相似的特征。肾脏与内耳中某些组织在功能和药物与疾病反应方面有共同特性,并有新的功能活动规律和调节机制。经实验发现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AD)对内耳功能有促进作用。
此外,耳的色泽变化还标志着肾气的盛衰状况。如耳廓红活明亮为肾气充盛之貌,耳廓色黑而干是肾阴不足的征兆,而干黑焦枯又提示肾水亏极,耳廓萎缩发暗则是肾气绝的危象,耳廓苍白虚浮为肾阳不足之状,耳廓发青为内有寒象。耳廓的色泽变化还能反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如耳廓色淡苍白、发凉或黑而质薄,多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低下之兆,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如阿狄森氏病);如耳廓渐肥红油光、发热多提示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出现于肾阴虚火炎(相当于柯兴氏综合征)。
上述通过耳的形状、色泽和温度与肾关系的论述,说明耳对肾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二、耳对诸病的先兆意义
耳与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耳能反映诸脏的疾患。故《灵枢.师传》曰:“肾者主卫外,使之远听,使耳好恶,以知其性。”心寄窍于耳,故耳聪耳鸣均能反映心血的状况,如耳闻不聪可为心血不足的预兆,耳鸣心烦又往往是心火上炎干扰耳窍之兆,耳鸣或暴聋又常常是肝阳上亢或肝胆痰火之征。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脾胃为清升浊降之枢纽,若脾胃升降失司,可致九窍不通。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等皆指出九窍不利与脾胃密切相关。李东垣《脾胃论》也提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临床上确有实践意义。又肺肾同司呼吸清浊的吐纳作用,当肺肾虚,肺肾吐纳失聪时,易导致清气下陷引起失聪,如《证治准绳.杂病.耳》说:“耳聋少气嗌干者为肺虚。又引《内经》藏气法时论曰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也。”因此临床上听力减退还可为肺肾虚惫的标志。说明耳除与心肝肾相关外与脾肺的关系也很密切。
耳对全身各系统许多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是人体疾病的一个重要反映仪,近代对耳的观察引起了普遍注目,证实了耳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皆有普遍的预报意义。据报道耳廓在光照下所呈现的不同颜色及亮度可以提示内脏病灶区,对提示疾病的早期定位诊断颇具实践意义。由于脏腑经络病变可反映到相应的耳穴上,因此耳穴的早期诊断日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