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女,51岁,因“胸闷、嗳气一周”入院。
CT扫描平扫横断面
增强横断面
,崔
编辑/校对:周佳莹/王远成
病理结果:巨淋巴结增生症
纵隔好发疾病:1、前纵隔4T:1.胸内甲状腺Thyroidlesion;2.胸腺瘤Thymoma;3.淋巴瘤(Terriblelymphoma);4.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Teratoma);5.心包囊肿(前下纵隔);6.Morgagni疝(前下纵隔);
2、中纵隔:1.肿大淋巴结;2.气管囊肿;
3、后纵隔:1.神经源性肿瘤;2.食管囊肿;
Castleman病
1、概述:又称巨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是少见的非典型淋巴增生疾病;病因不明,但有两种学说:第一种认为霍奇金病的变异型,有潜在的恶性;第二种认为是由炎症或某些未知抗原引起的淋巴反应性增生。局限型,常见于青少年;系统型,老年人,AIDS,导致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及淋巴瘤。
2、病理:①血管透明型,占80%~90%,滤泡内和滤泡间淋巴组织增生,滤泡中心含大量透明性的毛细血管;②浆细胞型,占10%~20%,以显著成片的浆细胞浸润为主,周围绕以免疫母细胞;③中间型,为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存在,可见于多中心型。
3、影像学表现:显著肿大强化的淋巴结,常局限性分布;当患者无或仅轻微症状,纵隔内和腹膜后出现单个慢性巨大肿块,CT平扫示肿块边缘清楚,实质密度均匀,尤其是肿块呈显著强化和邻近大血管一致时,提示本病的可能。即使实质密度不均匀,中心液化坏死,但实质部分呈显著强化,与邻近大血管相似时,在鉴别诊断中仍然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4、显著强化的淋巴节可能:Castleman病;结节病;结核;转移淋巴结:肾细胞癌,甲状腺癌,肺癌,肉瘤,黑色素瘤
胸腺瘤
1、概述:前纵隔最常见原发肿瘤;中老年人45-60岁,很少出现在20岁以前;临床:重症肌无力,33%的胸腺瘤有重症肌无力;10%的重症肌无力患有胸腺瘤;其它临床表现:再障、低丙球蛋白血症、副肿瘤综合征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或甲状腺癌。
2、分型:依据包膜是否完整:非侵袭性;侵袭性:占30%,一侧膈肌上抬提示膈神经受侵。组织学WHO分型:A,AB,B1,B2,B3,C,恶性度逐级递增;A型,少见,包膜完整?B型,上皮细胞增多;C型,胸腺癌。
3、影像学表现:肿瘤大多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强化后密度均匀,少数肿瘤表现肿块内的钙化,或肿瘤囊变伴结节。80%的胸腺瘤位于前纵隔的血管前间隙、心脏上方;20%胸腺瘤因胸腺组织异位至颈部,而位于颈部或胸廓人口处,与甲状腺肿块相似。在CT图像上,肿瘤与纵隔结构直接接触,脂线消失,不能表明有浸润;而脂线清晰,则说明无局部浸润。侵袭性胸腺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较大肿块,且侵入血管间隙,与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消失,并常出现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胸内甲状腺
良恶性甲状腺病恶均可延伸至上纵隔;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影像学诊断要点:向上与甲状腺相延续。
卵黄囊瘤
1、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2、体积一般较大,结节分叶状,边界不清。切面灰黄色,呈实体状,局部可见囊腔形成,可有局部出血坏死。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常发生于性腺,原发于纵隔者较为罕见,且多在前纵隔。
3、本病无特异症状,X线胸片及CT检查可见前纵隔巨大占位。年轻、病灶大、囊变,易侵犯周围,AFP高是特点,因为卵黄囊瘤可以产生甲胎蛋白(AFP),故本病病人血清中AFP的水平升高(>U/ml),血清中AFP水平的测定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