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利用内镜新技术,为一名24岁患者成功切除食管多发巨大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现已经开始进流质食物,吞咽困难消失。
患者小峰(化名)因“吞咽困难1月”入住我院胸心外科,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中上段多发粘膜下肿物。到我院后,经检查显示:食管钡剂造影提示胸4水平食管充盈缺损。超声内镜检查提示食管肿物起源于固有肌层,约占食管环周2/3,考虑多发良性平滑肌瘤。主诊医生认为,患者食管肿瘤较大,位置高,肿瘤生长方式主要向腔内,在主动脉弓水平上,外科手术风险较大。于是提出请消化内科主任江堤会诊。
江主任详细查阅了患者的资料后认为,患者的食管良性肿瘤可以通过近几年一种称为“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的新内镜技术切除。于是患者转入消化内科。经科内充分术前讨论和准备,于次日送手术室行STER手术。
1
术中切开食管粘膜,进入粘膜下层,充分暴露肿瘤。分离过程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均顺利予电凝预防出血。
2
分离后,因肿瘤太大,并考虑肿瘤为良性,用圈套器分块切除,并经口取出。
3
肿瘤完整切除后创面干净无残留,无出血,食管固有肌层完全缺损。创面胸膜暴露,见主动脉明显搏动,如果术中处理不好就会伤及大动脉,导致大出血甚至死亡。
4
切除的食管肿瘤分次取出,然后将食管粘膜入口用钛夹封闭。内镜观察食管肿瘤水平附近粘膜见有小片灼伤,不排除术后发生食管穿孔可能。为以防万一,给予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过程顺利。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现已经开始进食流质,吞咽困难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拟近两天出院,计划一月后返院复查胃镜并拔除食管支架。
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技术通常用于处理3cm以下的食管粘膜下肿瘤,具有微创、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该技术仅在国内较大的内镜中心开展。消化内科既往三年应用STER技术处理的食管粘膜下肿瘤最大的直径是5cm,此次再次突破极限,并且围手术期处理规范合理,进一步提升了对此类患者处理的综合能力。
我院消化内科自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来,在内镜技术上,锐意进取,逐渐开展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内镜新技术,包括ERCP、ESD、POEM、STER、EUS、EUS-FNA、EFTR等,为大量患医院解决了问题和困难,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医院消化内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于年成功获批卫生部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东莞地区消化领域的唯一一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已成为东莞消化领域的领头羊,在省内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服务能力已辐射至邻近省区。
目前开展内镜检查项目有:胃镜、结肠镜、无痛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小肠镜;治疗项目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胃镜下胃肠肿瘤(包括息肉、间质瘤、平滑肌瘤、早癌、类癌等)切除术,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胃轻瘫G-POEM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术,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RCP,经自然腔道内镜治疗,消化道支架置入术、超声内镜下引导下治疗(细针穿刺术、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术等)等。同时该科尚能开展食管测压、直肠测压、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乳果糖呼气试验等胃肠动力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