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近年来,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报道很多,但对此病留下的后遗症报道很少。笔者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过程中,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留下的后遗症,因其治疗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和高死淘率令基层兽医及养猪业主望病兴叹,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征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为嗜血杆菌属的副猪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菌(G-),通常有荚膜。目前知有15个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感染后,患猪多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死亡率低,但可以出现败血症,致生长停滞;血清3、6、7、9、11型,猪感染后无明临床症状。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菌通过飞沫随呼吸或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侵入体内,在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繁殖、产毒和致病。本病是一种严格的条件性致病菌,多种应激(运输、天气骤变、更换饲料、创伤等)是发病诱因;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天气变化较大的早春和深秋发生较多;本病多与流感、猪瘟、蓝耳病、链球菌病等许多疾病共同发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以2~17周龄猪最易感,其中以5~10周龄最多见。发病率一般为40%~50%,病死率可达50%以上。副猪嗜血杆菌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或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同时发病,急性病程多在6~10h呈急性死亡;多数病猪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中度发热(39.6~40℃)、呼吸浅表,有的病猪可见咳嗽、喘息、四肢末端及耳尖蓝紫。部分病猪由于胸腔疼痛,伏卧时双前肢跪地,长时间难于睡下。当病菌经过皮肤的创伤侵入或随血液侵及皮肤时,引起局部的皮肤发炎或坏死,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划痕伤,耳壳坏死。60kg体重以上的病猪临床表现以跛行、关节囊下沿肿大、弓背和行走不协调、生长速度减慢为主要症状。

2.病理变化因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而异。

内脏器官的浆膜面发生纤维蛋白渗出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病死猪体表常有大面积的淤血和淤斑,病情严重的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发绀。急性死亡的病猪,仅见胸腔、腹腔浆膜相连部位可见“蜘蛛网”丝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淤血、水肿。病程稍长的胸腔淡黄色或黄色积液,肺表面浆膜、心外膜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蛋白绒毛,俗称“绒毛心”;当病情缓解时可发生心包粘连、肺与胸膜腔粘连。随病程延长,胸腔积液逐渐变为黄褐色;心、肺、肝、脾、胰、肠系膜、腹膜等浆膜面白色的纤维蛋白绒毛形成一层纤维素性假膜。当病情恶化时,胸腔器官浆膜面上的纤维素性假膜被积液溶解,胸腔积液变为酱油色、混有类似“豆腐渣”样残渣,味恶臭;若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可见心包膜、肺与胸膜粘连部位形成的脓球。

腹腔器官之间发生粘连,浆膜面上黄色的纤维素性假膜变腐。关节周围组织(常在关节囊下部)发炎和水肿,关节囊肿大,关节液增多、浑浊,内含呈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当病情好转时,关节囊下部肿大的部位被机化形成“肉瘤”。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见蛛网膜腔内积蓄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而致脑髓液变为浑浊。脑软膜充血、淤血和轻度出血。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等。

剖检后遗症的病死猪可见机体消瘦。脑回扁平,脑膜与头骨的内膜以及脑实质之间粘连;内脏器官浆膜面与邻近的组织发生粘连;胃黏膜大面积溃疡、十二指肠和小肠充血并伴有带血或酱油色液体,盲肠、结肠和直肠表面充血红肿。

3防治对策

(1)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最好方法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血清型众多和地域性流行的特点,菌苗的选择应与当地流行的血清型相符。先给母猪接种,通过初乳可使4周龄以内的仔猪获得保护力,仔猪4周龄时,再接种一次,可获得较高的保护率。种猪每半年预防1次。

(2)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暑,尽量减少其他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绝不同生产期的猪混养于一栏,减少猪的流动和运输,提高猪的抗病力。

(3)早期诊断,正确治疗

急性发病的猪场,不难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合理的使用药物效果理想且不留后遗症。有报道称本病对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敏感,但敏感程度与发病的地域性和菌株的耐药性而不同。因此,当猪群发现疑似本病病猪,在做好药敏试验的基础上,正确选用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







































治白癜风最便宜的医院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治的最好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