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胃食管恶性肿瘤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全球每年约有例的新发病例,例的死亡病例。胃食管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高侵袭性,即便在T1b的患者中,也有16-37%的概率会出现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现有的对于晚期进展期或转移性的胃食管恶性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铂类、氟尿嘧啶类、紫衫类及伊立替康,针对HER-2高表达的曲妥珠单抗和针对抗VEGFR2的雷莫芦单抗是目前的标准靶向治疗药物。图1是基于不同的指南及对现有研究数据理解后的治疗选择推荐。然而,患者们需要有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正是基于对胃食管恶性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阐述,以期从肿瘤特有的生物学角度找到相适应的临床治疗方案。
图1
胃食管恶性肿瘤的生物学
关键的胃腺癌分子学分型主要包括有:(1)Lauren分型中的弥漫型,这一类患者往往伴有CDH1基因的缺失,临床更容易出现腹腔种植转移;(2)远端胃癌肠型,这一类型患者往往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慢性HP感染相关;(3)胃贲门及食管连接部肿瘤的发生往往与胃酸返流导致的炎症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肥胖、抽烟)相关,与非弥漫型远端肿瘤相比具有不良预后及HER2扩增等特征。
目前,全球远端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胃食管连接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却有明显的升高,特别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5-29岁的年轻男性患者。
胃食管恶性肿瘤的基因组学
文中陈述了三个研究中心关于胃食管肿瘤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分述如下:
(1)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的研究者收集了例未接受过放化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通过评估基因的突变/表达/拷贝数的变化以及DNA甲基化程度分析,提出了一种胃癌分子分型,共分为四个亚型:(1)EB病毒感染型(EBV),具有高度甲基化,80%病例有高频率PIK3CA突变;(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其特征是高突变率,PIK3CA突变率(42%),ERBB3突变率(26%);(3)染色体不稳定型(CIN),其具有标志性的异倍染色体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Kinases,RTKs)原位扩增;(4)基因组稳定型(GS),其特征包括多发生于组织学弥漫型中,有RHOA突变或RHO家族GTP酶活化蛋白基因融合现象;该研究结果于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中科白癜风让寒假不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