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年社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肿瘤研究和产品开发,但晚期肿瘤的治疗仍然还不尽人意。医生介绍,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前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也非常高,同时呈现年轻化趋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早期治疗效果好较理想,到了中晚期转移复发概率高,因此抗癌的关键是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不少人对于癌症的认知还不完全,存在误区或是侥幸心理,有时反而是致命的。
癌症虽然总发病率不低、但任何特定肿瘤的人数还是不多,在没有症状人群的比例很小。这要求检测方法非常精准、否则会有大量假阳性,这个危害我们后面再讲。肿瘤的高度异质性。早期筛查虽然可能发现更多肿瘤、但这里面也会包含很多对患者不会有任何影响的良性亚型,比如有一阵南朝鲜甲状腺癌的早筛令肿瘤患者增加十几倍、但死于这个病的患者几乎没变。其实即使发现了早癌治疗手段也有限。肿瘤药物研发严重向晚期转移肿瘤倾斜,所以早期肿瘤用药基本都是从晚期肿瘤药物里挑选比较安全的产品。适合作为手术前用药、甚至手术后维持疗法的药物都有限,早癌用重典有可能得不偿失。
所以早筛的价值与特定肿瘤的恶性亚型比例、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标准疗法的毒性等因素有关,有些早筛反而可能损伤患者健康。唯一能证明早筛价值的是做RCT,现在已有几个肿瘤的特定筛查方式通过对照试验证明能降低肿瘤特异死亡率(即死于筛查肿瘤的人数)、比如X光筛查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但这种已经证明价值的筛查方式和肿瘤有限,多数肿瘤并无此数据。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使这些成功的早筛技术也不能证明能降低某段时间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显示癌症患者的心梗、自杀率均高于对照人群。癌症诊断对患者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是假阳性就更加得不偿失。多数癌症诊断后都会治疗,这本是早筛的原始动力。但是很少肿瘤有严格验证过的早期肿瘤药物,所以患者只能用同类肿瘤转移阶段的药物。但这类药物通常毒性很大,很多用于晚期转移肿瘤的风险与收益都存疑、用于早期肿瘤就更危险。这也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
常见的癌症筛查误区:
误区一:体检并非肿瘤筛查
有些肿瘤患者在确诊后很疑惑,为什么每年单位组织的体检没发现?对此,专家表示,体检并未涵盖所有筛查项目,比如很多人认为X光拍胸片能查肺癌,事实上很难发现早期肺癌,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
误区二:发病率并非%,“我不会中招”
癌症是个可怕的敌人,每个人都会恐惧,但还是有很多人一直抱着侥幸心理。中国有十几亿人,肺癌的发病率最高,身边得肺癌的人也没几个,因此“我”应该不会得。但是专家指出,肿瘤的发生对于全国人、全球人来说可能是个小概率事件,就某个人来说,那就是有或没有的问题了,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概率更高。
误区三:没有症状就不用筛查
医院看作治病的地方,不医院,预防性的筛查意识不够。其实,医院应该是我们的健康管理机构,正常人的定期体检和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都是有必要的。像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明显不适了才就医为时已晚。
数据显示,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万例,占全球23.7%,位居全球第一。医生表示,除了新发癌症人数逐年递增,癌症年轻化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