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学胃肠与肝病学系的研究者在《内镜》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浅表性食管肿瘤(SEN)具有可接受的并发症风险和较好的远期结局。

此前,ESD治疗SE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在多中心研究中得到评价。研究者在年5月~年12月期间从11家医院连续招募了例患者,共对处食管病变进行了ESD治疗,并对例患者的处SEN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肿瘤的中位直径为18mm(范围:2~85mm)。中位操作时间为90分钟(范围:12~mm)。整块切除和完全切除的比例分别为96.7%(95%CI:94.4%~98.1%)和84.5%(95%CI:80.5%~87.8%)。分别有5.2%(95%CI:3.3%~7.9%)、1.6%(95%CI:0.7%~3.5%)、0%和7.1%(95%CI:4.9%~10.2%)的患者发生穿孔(包括纵隔气肿)、术后肺炎、出血和食管狭窄。上述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发生操作相关性死亡。

分析显示,研究早期(OR=4.04;P<0.01)和医院规模小(OR=3.03;P=0.)是穿孔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周长与术后狭窄明显相关(OR=32.3;P<0.01)。研究后期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1)。随访数据(中位时间35个月,范围:4~98个月)显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P=0.03)和无复发生存率(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总结指出,这项多中心研究表明,食管ESD已成为可行的治疗方式,具有可接受的并发症风险和良好的长期结局。不过,研究者也提醒,在经验尚不丰富的阶段,以及对于合并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当警惕穿孔风险。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