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症斗志不减
用仁心仁术践行“白求恩精神”的人民军医
——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东旭同志先进事迹
王东旭,男,年12月出生,年9月入伍,年9月入党,现任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自年以来,王东旭两次遭受癌症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以心地仁慈、医术高明树起了人民军医的好样子,先后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年被原北京军区表彰为“维和先进个人”,年被分部树为“岗位的旗帜”先进典型,年被北京军区善后办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一、舍小家顾大家,以过硬技术赢得赞誉,他在国外树起了中国军医的好样子
年11月,王东旭奉命带领46名医护人员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正在王东旭和战友们紧锣密鼓地做出征前准备时,家庭突然发生变故,从小呵护他长大的哥哥被查出患胰腺癌晚期。一边是亲情的呼唤,一边是祖国的召唤,犹豫再三,他还是选择了远行。
临行前,他来到哥哥的病床前,他明白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他紧紧拉着哥哥的手,心如刀绞,眼泪夺眶而出。哥哥像儿时送他上学一样劝道:“去吧,不要耽误你的正事,别担心我的身体,回来给我讲讲国外的事。”到非洲不久,他就接到哥哥去世的噩耗。在异国他乡,他含着热泪遥望天空,默默寄托着对哥哥的哀思。
他把对亲人的哀思,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维和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身英语优势,主动加强与联利团、大使馆、驻地政府及友军等各方面的协调联系,医院医院建立了技术帮带关系,建立了“中国医疗分队技术帮建中心”,并捐赠物资器材。大吉德州州长亲自将一只象征当地最高礼仪的山羊送给医疗分队,表达对中国维和军医的敬意。
王东旭带领医疗分队以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各国维和部队官兵和当地人民的交口称赞。一名埃塞俄比亚维和士医院抢救,患者面色青紫、大汗淋漓,病情危重。王东旭带领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救治,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主要症状得到缓解。埃塞俄比亚随队医生目睹了救治的全过程,他称赞说:“中国医生伟大,中国护士伟大!”
年4月,医疗队接诊一名难产孕妇,经检查已破水两天,胎儿生命危在旦夕。王东旭迅速找来队里唯一一名妇科医生王滨,科学制定生产方案,成功接生了一名女婴。为了感谢医疗队,淳朴的非洲人民一再要求给孩子起一个中国名字,王东旭给孩子起名“津乐”,祝愿这个中国天津军医接生的孩子快快乐乐成长。维和期间,战火和疾病时刻威胁着生命安全,一次蚊虫叮咬,或是手术手套的不慎割破,都有可能面临生死考验。
一天傍晚,刚刚走下手术台的王东旭准备到食堂吃饭,首席联络官匆匆跑到王东旭面前告知,利比里亚邮电部长的弟弟打猎时不慎被猎枪击中头部,联利团请求立即前往救治。病人不属于医疗队负责,出事地点也不在任务区,况且病人还是艾滋病携带者。面对这些,王东旭丝毫没有犹豫,迅速作出安排,亲自带队前往抢救。他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硬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国家赢得荣誉,受到联利团的高度赞扬。
维和期间,维和分队先后为非保障区维和官兵提供医疗救助80多人次,为偏远地区民众送医送药,赢得当地群众一致好评。任务后期,联利团克罗地亚籍医疗处长找到王东旭,想邀请他到联利团工作,联合国秘书长特派员专程到医疗队,代表联合国邀请他到医疗署任职,但王东旭说:“感谢您们的好意,感谢对一名中国军医的看重,但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军人,我要回去为我的祖国继续战斗。”
二、经历两次癌症手术,仍然乐观豁达,他在病人眼里树起了医生的好样子
年7月29日,一张“肺小细胞腺癌”的报告单沉甸甸地托在王东旭的手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他人生第一次感到那么无助,但随即他又想到手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深爱的妻子和孩子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于是他向所有人隐瞒了病情。
后来,身体每况愈下,让身边同事觉得异常,在大家一再追问下,他说出了自己的病情,那一刻,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同事和他的病人听了以后说:“老天真是不开眼,怎么能让这么好的医生得这么绝情的病。”作为同样是医生的妻子,苏玲默默地掉下了眼泪,孩子更是抱怨:“你整天忙工作,医院不查体,你不得病谁得病。”
面对同事亲友的同情和埋怨,他笑着说:“我是医生,我了解自己的病,不过是从身上割块‘肉’,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谁都清楚,癌症是多么无情的病魔,它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像华益慰、周德华等多少好战友。看着王东旭“若无其事”的样子,大家既生气更心痛。
在大家的劝说下,王东旭放下手中的工作,走进了手术室,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手术。在术后的十几次化疗中,他吐过、晕过、休克过,一头青丝变成了白发,但他从未放弃过与病魔斗争,在化疗后,跟看护他的医护人员开玩笑:“今天我又与癌症进行了一次恶战,而且完胜。”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大家。
他的病情稍稳定后,就把科室实习医生叫到病房,让他们详细记录自己的病变和治疗过程,为临床医治积累数据。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生气地说:“都到这会儿了,还忘不了你的工作,工作有干完的时候吗?你怎么就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呢?”他笑着说:“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东旭得癌症,我既然‘以身试病’,就不能错过这么宝贵的机会。”
正是在他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的支撑下,术后身体恢复很快。能正常行动时,王东旭就向院领导申请返回工作岗位,但医院同事和亲人都劝他在家安心养病,他反而对大家说:“病都是闲出来的,忙一点有利于我的身体,你们不让我工作是在阻挠我恢复健康。”最后大家拗不过,让他回到了科室参加工作。
就在一切恢复平静的时候,上天又和王东旭开了一个大玩笑,肿瘤肾上腺转移,面对又一次的挑战,同事和亲人的心里百感交集,都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但他笑着和大家说:“我是一名有过战斗经历的老兵,对付癌症我有经验。”他高唱着“珊瑚颂”被推进手术室,在场的所有人员都为他这种坚毅豁达的精神所动容。
术后,又是一次次痛苦的化疗,这次王东旭除了乐观,更平添了几分淡定。医院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全院医护人员不仅被他坚强的意志所折服,更被他乐观向上、执着坚守的精神所激励,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表达敬意。
三、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在官兵心里树起了科主任的好样子
重回工作岗位的王东旭,对工作的热情更高、干劲更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铁人”,用王东旭自己的话来讲,“我活不出人生的长度,但我要活出人生的厚度”。
作为一名军医,王东旭坚持扎到兵堆里找课题,始终把目光盯在部队一线,多次到体系部队进行巡诊。他发现基层官兵患胃病、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较多,便带领团队研究开展了“胃肌层肿瘤剥离”、“胃穿孔修补镜下缝合”技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创新开展的“阑尾炎镜下取石支架”技术,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朝夕相处中,身边的医生护士都深深感到,在王东旭眼里只有病人,却从来没有看到自己也是个病人,在他的心里只有工作,却从未想过自己的身体,对于他这种“反常”的举动,经常会有人问他:“王主任您身体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命?”他总是笑着回答:“华益慰70多岁了,还坚持每年做上百例手术,直到查出胃癌晚期的前一天,还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我跟他比差远了。”
2岁患者史雨贲门长有巨大肿物,外院建议其做外科手术治疗,王东旭了解病情后,仔细评估,建议做内镜下剥离手术。手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半,整整7个半小时,身体健康的人都很难坚持下来,主刀的医生都轮换了好几次,但王东旭始终在一旁全程观察指导,生怕出现丝毫意外。
年8月,王东旭第二次癌症手术后不久,为了科室的发展,主动请缨承办了第三次全国无痛内镜暨天津市早癌诊疗技术会议。大家都知道,他如果长时间站立和讲话,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情况,所以多次劝他事事不必亲历亲为。但为了确保会议成功召开,他坚持亲自制定会议议程、亲自给专家打电话核实参会情况、亲自在大会上作报告。
在现场报告时,他几次因身体不适稍作调整后继续讲解,当报告结束,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一旁保障的医护人员眼里都噙满了泪水。最终,大会赢得了天津市医学会以及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现在,每年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已成为消化内科的常态。
王东旭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在追求个人更高学术造诣的同时,十分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对于新进科室的医生,王东旭都要和他们谈心谈话,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鼓励他们学习深造。坚持利用每周四早上2个小时时间,集中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当前消化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每年都从科室挑选1至2名专业能力强的医生,医院和院校进行学习,并把学到的新技术结合实际研究后,及时运用到临床,其中“无痛苦胃肠镜诊治”技术已成为科室品牌项目,目前已有近三万人受益。
为了提高科室的知名度,拓宽发展的渠道,王医院组织的各种疾病会议,经常是工作日在单位上班,周末在外参加会议,很少与家人团聚。在他的带领下,医院消化内科逐步被地方专家熟知接受,年还承办了国际消化会议,科室发展走上了与地方和国际接轨的快车道。
四、身为患者,更加理解患者,他以仁心仁术树起了传承“白求恩精神”的好样子
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使王东旭对患者有一种更知心的感觉,他把每名患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对待,把患者身上的病当作自己的病去医治。年6月,内蒙患者杨二存因与家人发生矛盾,喝农药自杀,虽经抢救脱离危险,但消化道被严重灼伤,医院,都说治愈可能性很小。来医院时,杨二存情绪十分低落,不愿与任何人说话,家人和医护人员虽多次劝导,但效果甚微。
王东旭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来到病床前与他攀谈,讲述自己两次抗癌的经历,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使杨二存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治疗的信心。由于杨二存家庭比较困难,王东旭专门为其量身制定了“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开处方,当天做治疗,次日留院观察,晚上返回”的方案,为其家庭节约了近10万元的医疗费用。杨二存的儿子感动地说:“作为一名科主任,能亲自为我父亲做这些,真是我们家的贵人。”
历经两次生死考验的王东旭,从内心深处更能体会重症患者对生的渴望,他总是拿出当初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和勇气,为给病人赢得一线生机“舍命”相搏。
29岁的华华年做了结肠切除手术后发生了肠穿孔,其家人带她到北京、医院就诊,但得到的一致回复是,华华已经没有做进一步手术的必要。正在他们伤心欲绝、一筹莫展时,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消化内科。入院时,华华及其家人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甚至委托律师立下了遗嘱,王东旭看到这些,更加坚定决心要把她治好。他认真查看了华华的所有病例资料,召集科室专家进行病例研讨,认真制定治疗计划,每天都亲自到病房查房,为华华加油打气。
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王东旭身上的奇迹,医院判了“死刑”的华华身上重现,肠穿孔愈合了。出院时,华华的家人拉着王东旭的手含着泪说:“王主任你对华华有再造之恩,你的大恩大德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我们会每天为你祈祷,祝愿你的身体也尽快好起来。”王东旭经常说:“医生治病救人就像军人打仗一样,都是无条件的,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必须履行的义务。”
8岁老人刘淑珍罹患直肠息肉,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又植有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极高,来院就诊前,已被4家医院拒之门外。面对这样的棘手病例,王东旭丝毫没有犹豫,在详细询问老人病情和病史后,当场要求立马住院。在治疗中,王东旭多次详细了解老人身体状况,为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避免手术通电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影响,他对起搏器的品牌、材质、参数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老人身患的疾病可能引起的手术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
最终手术非常成功,其子女对王东旭敢于担当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医风深感敬佩。出院时,老人拉着王东旭的手激动地说:“为了你,我也要多活几年。”
五、心系官兵、倾情守护,他用真心关爱、真情付出树起了为兵服务的好样子
0多年来,王东旭牢记姓军为兵,坚守生命无价,治病不看背景,不看军衔,只看病情。王东旭常对医护人员讲,基层官兵看病不容易,一定要礼到、医到、情到,舍得用好药。
某舟桥团战士唐欢欢,患重度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年,每次住院王东旭都亲自负责。年小唐病情突然加重,出现高烧便血等症状,王东旭得知某进口药在中国刚刚上市,对小唐病情很有效,医院申请购买。用药后,小唐病情慢慢得到控制,病情好转的小唐激动地抱住王东旭哭了。
王东旭待官兵如亲人,从检查到治疗,处处为患病官兵着想。别人说他的工作很辛苦,他却说:“为心爱的战友吃苦很幸福。”遇到远道来的患者,他就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对那些当天不能返回单位的官兵,他还积极协调“军人之家”安排食宿。无论多忙,他都要到病房看一看,与官兵聊聊天,不但用所学知识医治患者的病痛,还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在消化内科就医的官兵都说:“进了医院的门,就像回到了家。”遇有官兵住院,王东旭常给部属这样交代:“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基层官兵远离父母,为祖国站岗放哨,现在有了病,我们就要尽心尽责照顾好他们。”
驻军某部战士杨帆患肠息肉两年多,住过好几次院,因不愿做手术,病情越来越严重。王东旭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并亲自给他做了手术。在王东旭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杨帆的病情很快痊愈。在医院评医系统,一位网名叫“灿烂星座”的战士留言说:“我在消化内科住院期间,王主任亲自为我精心准备了鲜花和生日蛋糕,让我在病房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他对军人服务一片真情,对军人的家属子女也是真情一片。
某仓库指导员5岁的孩子因肠炎持续高烧,他因工作关系离不开单位,爱人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困难较多。王东旭了解情况后,安排医护人员打饭、送水,直至治愈出院。孩子出院后,他们一家和王东旭成了“亲戚”,指导员只要有出差探亲的机会,医院看望他,每逢节日都打电话向王东旭问好。这些年来,王东旭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可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他说:“为兵服务这难那难,付出真情就不难。”
前不久,基层部队一名战士小王患上肠道疾病,直接找到王东旭办公室,请他做手术。王东旭说:“这个手术很简单,为什么非要我做不可呢?”小王说:“我只相信你,怕别人做不好影响训练!”王东旭笑呵呵地答应了。他真情为兵服务一件件小事,成为了一个个动人佳话。
虽然,现在的王东旭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但他每天都需要靠药物来维持身体现状,虽然在别人眼里他早该在家休息养病,但正是由于他对军医职责使命有着铁一般的担当,对事业有着崇高的追求,对“白求恩精神”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不断激励他在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东旭 消化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
专业擅长:消化内窥镜下止血、息肉切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治疗、超声内镜、小肠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详细介绍
王东旭,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成员,天津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内镜学分会常委,军区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消化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40余篇获天津市、重庆市及全军科技进步奖三项。擅长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诊治、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及阻塞性黄疸的内镜及临床诊治以及内镜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套扎及硬化注射治疗,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治疗,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先后多次承办国际消化道早癌及天津消化疾病内镜诊治会议,以及消化内镜现场演示会。
医院消化内科简介
一、基本情况
消化内科为军区消化内科疾病诊疗中心、天津南开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室现有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人员7人。开展的胃肠疾病的诊治,特别是早期胃肠癌的诊治、胆管疾病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非手术治疗、内镜及超声介导治疗食管癌、食管狭窄、肝癌、肝囊肿、肝脓肿、无创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胃肠功能性疾病及动力障碍性疾病诊治等均为全军及天津市先进水平。
科室率先在天津市开展了无痛胃肠镜诊治技术、胃肠粘膜染色技术、微探头超声引导下早期癌诊治技术及腹膜活检技术。学科的研究方向是: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内镜诊疗消化疾病新技术、微创治疗消化胃肠及肝胆疾病。
学科带头人王东旭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成员,天津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内镜学分会常委北京军区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消化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40余篇,获天津市、重庆市及全军科技进步奖三项。
目前该科承担全军及军区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部。填补天津市空白科技项目项。获得全军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项。科室的服务宗旨是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为患者撑起健康的蓝天。
二、技术特色
1.早期胃肠癌的诊治。
2.消化系统疾病的微创诊治。
.胆管疾病内镜治疗。
4.上消化道出血非手术治疗。
5.内镜及超声介导治疗食管癌、食管狭窄。
6.内镜及超声介导治疗肝癌、肝囊肿、肝脓肿。
7.无创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
8.微探头超声引导下早期癌诊治技术及腹膜活检技术
9.急性阑尾炎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10.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治疗。
11.胃结石的微创治疗。
12.胃肠道粘膜下肿物剥离术。
1.贲门失弛缓内镜微创治疗。
有我在
医院消化内科联系电话
-(医生办)
-(甲区医护办)
-(乙区医护办)
-(消化内窥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