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后,看着体检报告上的结节、息肉、增生,
很多人不知道会不会癌变?该不该切?
根据医生的建议,如果发现这样的“病块”,
及早诊疗,清除隐患,才是最佳选择!
这些息肉应该切我们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常见的息肉有肠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等。①
1.肠息肉:越早切越好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
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2.胃息肉:发现就得切胃息肉也大概有两种类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胃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检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可以选择胃镜下治疗),以绝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有H.P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H.P菌;
炎症性息肉体积比较大的直径>2cm者,也建议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要在3-6个月复查一次。
3.胆囊息肉:1cm的要切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
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4.宫颈息肉:更年期女性及时切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尽早治疗。
若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
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微创手术切除。
建议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若无恶变,因宫颈息肉易复发,术后也要定期复查。
这些结节及时切结节只是影像学上描述的一个名词,指在超声、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是看到的异常信号影,而不是病灶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说,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的就叫包块,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我们身体常见的结节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①
1.甲状腺结节:1.5cm的要切不少人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紧张之余又深感困惑,一定要切除吗?
一般对于直径超过1.5cm的甲状腺结节建议手术。对B超发现有砂粒样钙化或穿刺发现有乳头状增生或怀疑癌的甲状腺结节,那么,不管结节大小都必须及早手术。④
结节一般倾向女性,为什么?
情绪波动:在生活中,对一些女性来说,不管是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是经期原因,情绪波动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免疫调节异常分泌,产生更多的甲状腺激素,从而导致出现甲状腺结节的情况,所以女性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甲状腺癌变。雌激素波动:甲状腺对于雌激素来说,相对是比较敏感的,而对于女性来说,每个月雌激素以及孕激素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的话,就会刺激甲状腺,从而导致出现甲状腺结节的情况。营养不良:在生活中,很多女性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所以在平时会选择极端的节食减肥方式,而且也会选择不吃晚餐,这样的话,就会导致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补充,甲状腺也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出现甲状腺结节的情况。2.肺结节:>2厘米的要切影像显示的大小,结节越大,恶性的可能性也越大。
根据临床对上千例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观察发现,
肺部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恶性的可能性很小,大约在1%以内;
0.5~1厘米时,恶性可能性为6%~28%;
直径>2厘米的肺结节恶性概率达到64%~82%;
直径>3厘米的肺结节,90%~95%为恶性。⑤
这些囊肿最好切囊肿是长在人体某一脏器内、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性质是液态的。囊肿多是良性先天疾病,常常出现在肝脏、肾脏和卵巢上,在囊壁上皮细胞持续分泌下可不断长大。
一般情况下囊肿生长缓慢,所以可能长期或终生无症状,其临床表现也随囊肿位置、大小、以及有无压迫临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①
囊肿:两种情况要手术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韩志义在年04月29日健康时报癌症版刊文指出,一般来说小囊肿没有症状,无须特殊处理。但有些情况下,囊肿是需要处理的:
①体积太大、位置特殊
以最常见的肝囊肿为例:较大的肝囊肿可能造成肝内大血管的压迫或引起症状,这时就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对于位于肝脏表面的大于5cm的肝囊肿,需要处理。对于小于5cm的肝表面囊肿,若出现压迫症状,如上腹饱胀、疼痛等,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治疗。
②怀疑恶性可能
影像学检查怀疑是“囊性”的肿瘤,较少发生囊肿的部位出现了囊肿,就需要更注意些,比如“胰腺囊肿”,因为超声下看到的它从完全的良性病变到恶性的囊腺癌都有可能。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遇到这些情况,千万别大意!
提示:长按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