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头颈部听课笔记

颈部

血管神经鞘:深筋膜包裹血管神经束的外面形成的筋膜鞘称为血管神经鞘,如颈动脉鞘、腋

鞘、股鞘等。

简述四肢和体壁由浅入深的基本层次。

答: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及其间走行的血管和神经。

1.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丁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约3.8cm)处,多呈H形,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时,易骨折,并常伴动脉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乳突:位于耳垂后方,是颍骨向后下方的突起,其基底部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颅腔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移动性视其与深部组织连接的松紧情况而定,脸部连接疏松,鼻尖等部连接紧密。面部皮肤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浅筋膜在颊部形成颊脂体。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血供丰富。

(二)面肌

面肌属于皮肌,薄而纤细,起自面颅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又称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

(三)血管、淋巴及神经

1.血管主要为面动、静脉。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行至内毗改称内毗动脉。面静脉口角平面以上无瓣膜。

2.淋巴淋巴管非常丰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频下淋巴结。

3.神经面部的感觉由三叉神经支配,面肌的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二、面侧区

(一)腮腺皎肌区

1.腮腺位于面侧区,可分为深、浅两部。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

些肌肉和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2.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

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间隔,将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

3.腮腺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额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跨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

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

4.腮腺淋巴结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质内。注入颈外侧淋巴结。

5.穿经腮腺的结构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颇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颐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颖神经。

(二)面侧深区

1.位置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

2.内容有翼内外肌、翼静脉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三)面侧区的间隙

有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和舌下间隙等。

1.面部危险三角:面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借多条途径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

2.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肌肉和血管、神经包括颈内

动、静脉,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3.翼丛:是位于颍下窝内,翼内、外肌与颖肌之间的静脉丛。翼丛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回流到下颌后静脉。翼丛与上颌动脉位于颍下窝的浅部;翼内、外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则位于颍下窝的深部。

4.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5.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同名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注射麻醉药液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6.腮腺咬肌筋膜:颈深筋膜戌层向上延续为腮腺咬肌筋膜,该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1.简述面部皮肤与浅筋膜的结构特点。

答: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丁弹性。移动性视其与深部组织连接的松紧情况而定,脸部连接疏松,鼻尖等部连接紧密n面部皮肤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襄肿和痄肿的好发部位。浅筋膜由疏松结绵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聚成的团块,称颊脂体。脸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此部位易形成水肿。戊筋膜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于血供丰富,面部创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较强,但创伤时出血较多。面静脉与颅内的鹿绵窦借多条途径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面部的小动脉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分布,反应灵敏,当情绪激动或患某些疾病时,面部的色泽也随之产生明显的变化。

2.简述腮腺鞘的结构特征和临床意义。

答: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为腮腺咬肌筋膜,该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有炎症时常引起剧痛。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腮腺化脓时,脓肿不易从浅层穿透,而易穿入深部,形成咽旁脓肿或穿向颈部。由于有间隔分隔,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小叶性脓肿,故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脓腔。

3.试述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段和各段的特点。

答: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l.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第二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于腮腺后内侧面进入肥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于,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颖灌仇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的浅面。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外膜与腮腺组织容易分离,但在病变时二者常紧密粘连,术中分离较为困难。腮腺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4.试述腮腺的形态、分部、位詈及其穿经腮腺的结构。

答:腮腺略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可分为深、浅两部,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额弓、外耳道和颖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颖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颖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上达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颖神经。

5.试述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其内容。

答:面侧深区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其上部为颖窝。由顶、底和四壁围成的区域,

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可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顶为蝶骨大翼的颗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其内容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通过。翼丛及上颌动脉位于颗下窝浅部,翼内肌、翼外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位于深部。

6.简述翼下颌间隙的构成、交通及临床意义。

答: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回隙仅隔以下颌支,两同隙经下颌切迹相通。上界为

翼外肌下缘,下界是翼内肌在下颌支的附着处,前界为颖肌、颊肌,后界为腮腺和下颌支后缘。此间隙内有下牙槽神经和同名动、静脉及疏松结缔组织e该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颖卜间隙相通。翼下颌间隙的感染,常来自下颌磨牙的炎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注射麻醉药液于此同隙内。

第三节颅部

一、颅顶

(一)额顶枕区

1.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键膜及颅顶肌(枕额肌)、腕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3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

“头皮”。

2.结构特点皮肤厚而致密,富含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具有丰富血管。浅筋膜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连于皮肤与帽状膊膜之间,将皮下脂肪分割成许多小格。帽状健膜两侧变薄,与颖筋膜相续。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腿膜下间隙,范围广泛,头皮撕裂伤多沿此层分离,为颅顶部危险层。

(二)颞区

1.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颐筋膜、颜肌和颅骨外膜。

2.结构特点皮肤移动性大,浅筋膜脂肪含量少,颖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三)颅顶骨

板障静脉位于颅顶骨内、外板之间,与颅内、外静脉形成交通。

二、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正中部凹陷,由筛骨筛板构成鼻腔顶,两侧由额骨眶部和蝶骨小翼构成眼眶顶。

(二)颅中窝

1.蝶鞍区垂体借漏斗和垂体柄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海绵窦位于蝶鞍两

侧,包绕垂体,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过。

2.颅中窝外侧部在颈动脉沟外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上

颌神经、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穿过。颖骨岩部尖端有三叉神经节和与之相关的硬脑膜间隙(Meckel腔)。

(三)颅后窝

小脑幕介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构成颅后窝的顶,前内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环绕着中脑。

1.头皮:额顶枕区的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入帽状腮膜及颅顶肌(枕额肌)3层结构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

2.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髓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膊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

3.板障静脉:位于颅顶骨内、外板之间骨松质的板障管内,板障管在X线片上呈裂纹状,有时可被误认为骨折线,应注意鉴别。由于板障静脉位于骨内,手术时不能结扎,常用骨蜡止血。

4.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环绕视交叉、漏斗以及脚间窝的其他结构,由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是调节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血流的重要结构。

5.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两侧共同围成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形成一卵圆形的孔,环绕着中脑。当幕上颅内压显著增高时,易形成小脑幕切迹庙,使脑干受压,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1.简述额顶枕区的层次和各层的特点。

答: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腿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厚而致密,富含毛霹、汗腺和皮脂腺,具有丰富血管。浅筋膜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连于皮肤与帽状腱膜之间,将皮下脂肪分割成许多小格。帽状膊膜两侧变薄,与浅筋膜相续。浅部3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叱,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键膜下间隙,范围广泛,头皮撕裂伤多沿此层分离,为颅顶部危险层。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

2.简述颞区浅筋膜内血管神经的分布。

答: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耳前组有颖浅动、静脉和耳颖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颤弓到达颐区。颐浅动脉在额弓上方2~3cm处分为前、后两支;颖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颖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可在耳轮脚前方进行局部阻滞麻醉。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十颜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丛的分支。

3.简述海绵窦形态和穿行的结构。

答: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位于蝶鞍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颍骨岩部的尖端,窦内间隙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小的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两侧海绵窦经鞍隔前、后的海绵间窦相交通,故一侧海绵窦的感染可蔓延到对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海绵窦一旦发生病变,可出现禹绵窦综合征,表现为上述神经麻痹与神经痛,结膜充血以及水肿等症状。

1.颈动脉结节: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平环状软骨弓。颈总动脉恰在其前方,故压迫此处,可暂时阻断颈总动脉的血流。

2.胸骨上窝:是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的凹陷,此处可触及气管颈段。

3.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1/3上方。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简述颈部的主要分区。

答: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前和脊柱前方部分称为固有颈部,即通常所指的颈部。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的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双侧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成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有频下三角和左右下领下三角;舌骨下区有左、右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颈外侧区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上缘之间。肩脾舌骨肌将颈外侧区分为枕三角与锁骨上三角(大窝)。胸锁乳突肌区即为该肌所覆盖的区域。

1.封套筋膜:向上附于头颈交界线,向下附于颈、胸和上肢交界线,向前在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并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形成完整的封套结构。

2.甲状腺悬韧带:即气管前筋膜或内脏筋膜包裹着咽、食管颈部、喉、气管颈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器官,并形成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与气管、食管上端邻接处,腺鞘后层增厚形成。

3.颊咽筋膜:是颈筋膜中层的后上部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的部分。

4.椎前筋膜:是颈筋膜的深层,位于颈深肌群浅面,向上附着于颅底,向下续于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两侧覆盖臂丛、颈交感干、隔神经、锁骨下动脉及锁骨下静脉。

5.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6.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

7.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8.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1.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封套筋膜,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2.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深部上方和舌神经下方,上方连于舌神经,向下发出分支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

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脾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4.颈动脉窦: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5.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有一米粒大小的扁椭圆形小体,称是化学感受器,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6.颈袢:舌下神经的颈袢上根沿颈总动脉浅面下降,在环状软骨水平与来自颈丛第2、3颈神经的颈袢下根组成,由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7.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胖舌骨肌上腹之间。其浅面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

8.囊鞘间隙:甲状腺被气管前筋膜包裹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9.甲状腺奇静脉丛:由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颈部前方常吻合形成,做低位气管切开时,

可伤及此静脉丛造成出血。

1.简述甲状腺的位置、毗邻、血供和神经支配。

答:甲状腺的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于相邻。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和甲状腺最下动脉(起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静脉:甲状腺上静脉(压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头臂静脉)。

2.简述喉的位置、毗邻、血供和神经支配。

答:喉位于颈前部中份,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向下与气管相通,喉前面被舌骨下肌群覆盖,后方紧邻咽,两侧为颈部的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侧叶等。喉的动脉: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的喉上动脉和环甲动脉以及甲状腺下动脉的喉下动脉。神经:由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支配,均属迷走神经的分支。喉上神经于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及会厌和舌根等处;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万,发出肌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喉返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

3.简述气管颈段的位置、毗邻、血供和神经支配。

答:气管颈部上平第6颈椎下缘,下平胸骨颈静脉切迹处移行为气管胸部。成入长约6.5cm,

由6-8个气管软骨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毗邻:气管颈部的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戏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同隙。平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存什的甲状腺最下动脉。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在二者之间的气管食管旁闪内有喉返神经上行。其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等。

4.简述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的解剖学基础。

答: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置深,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与其交叉;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

位置较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前方与其交叉或穿行于该动脉的两个分支之间。因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在侧叶下极附近比较复杂,在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如损伤喉返神经,则可能导致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声音嘶哑。

1.星状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平面,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

2.Sibson筋膜: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即胸膜上膜,此膜起悬吊作用。

3.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脉、椎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星状)神经节等。

4.斜角肌间隙:是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1.简述胸膜顶的位置和毗邻。

答:胸膜顶是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l/3十缘2-3cm。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外及后方。其前方邻接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隔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左侧还有胸导管;后方贴靠第1、2肋,颈交感干和第1胸神经前支;外侧邻臂丛;内侧邻气管、食管,左侧还有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

2.锁骨下动脉是如何分段的?每段的毗邻和主要分支如何?

答: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在胸锁关节后方起自头臂干,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以前斜角肌为界,锁骨下动脉分为三段。第1段:位于前斜角肌内侧,胸膜顶前方,左、右侧前方都有迷走神经跨过,左侧还有胸导管或隔神经跨过。该段动脉的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和肋颈于;第2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上方紧邻臂丛各于,下方跨胸膜顶。第3段: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卜面,其前下方邻锁骨下静脉,外上方为臂丛。此段动脉有时发出颈横动脉或肩胖上动脉。

1.枕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押舌骨肌下腹上缘之间,三角内有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神经通过。

2.锁骨上三角:位于锁骨上万,在体表呈明显凹陷,又名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肿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上缘中1/3围成。

3.静脉角:锁骨下动脉在前斜角肌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二者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称为静脉角,左、右两侧分别有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注入。

简述锁骨上三角的位置、毗邻及主要的内容。

答:锁骨上三角位于锁骨上方,在体表呈明显凹陷,故又名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胖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上缘中1/3围成。其浅面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及封套筋膜;深面为斜角肌下份及椎前筋膜。二角内的主要结构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三角内,臂丛发出肩胖背神经、肩肿十神经及胸长神经等。臂丛与锁骨下动脉均由椎前筋膜形成的筋膜鞘包绕,续丁腋鞘。

I.角淋巴结:又称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是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中位于二腹肌后腹与颈内静

脉交角处者,收纳鼻咽部、阴扁桃体及舌根部的淋巴,是鼻咽部、腮扁桃体及舌根部的癌转移较早累及的淋巴结群。

2.锁骨上淋巴结:是沿颈横血管排列的淋巴结,主要收纳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输出管及气管的淋巴,为头、颈补巴结的总梊合处,其输出管集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或直接注入静脉角。

3.Virchow淋巴结:是左颈根部斜角肌前方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可在胸锁乳炎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到此肿大的淋巴结。

1.简述颈部的主要骨骼肌及其神经支配。

答:

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阔肌(面神经颈支)、胸锁乳突肌(副神经)。

颈前肌:

舌骨上肌群:

二腹肌前腹(三叉神经)、

二腹肌后腹(面神经)、

下颌舌骨肌(三叉神经)、

茎突舌骨肌(面神经)、

颊舌骨肌(第1颈神经前支);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胖舌骨肌,均由颈袢支配。

颈深肌外侧群:前、中、后斜角肌,由颈神经前支支配。

爱燕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