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科基地的一名规培医师,现在消化内科轮转,跟随梁宝松主任医师组学习,在这里,我不仅学习了临床技术,还锻炼了临床思维,在梁主任的指导下,通过一个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追踪,让我重温了所学的基础知识,体会了梁老师总结出来的临床套路(思维)的魅力,以及内镜治疗的新技术。
前段时间,我们组收了一个老年女性,以“进食后阻塞感10余天“为主诉前来就诊。梁主任教导我们,吞咽困难,需要按照“套路”分析:进食阻塞或者吞咽困难,首先考虑是因为饮水或者进食流食引起呛咳还是吞咽固体食物引起,如果是呛咳,需要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影响到延髓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以及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引起,根据对患者病史的询问,这位老太太是吞咽固体食物感觉不适。吞咽固体食物不适,又可分成三种情况:1、吞咽困难呈间歇性发作;2、吞咽困难呈持续性,程度基本相同,无明显加重;3、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也就是大概半年前出现吞咽固体食物有不适感,过了1~2个月,进食面条出现不适,再过1~2月,进水都会感觉困难。如果症状呈间歇性,考虑由精神因素、贲门失弛缓或者癔球症等因素引起;如果症状呈持续性,考虑由良性肿瘤或者食管瘢痕狭窄引起;如果症状呈进行性,考虑为食管癌等疾病引起。该患者症状为进食后阻塞感,呈持续性,梁主任跟我们预测,这个患者首先考虑良性肿瘤引起。
后来,我们给患者做了超声胃镜检查,通过超声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处果然有一个直径1cm的粘膜下无回声病变,诊断为贲门区粘膜下囊肿(良性病变),术后病理回示:增生性息肉,伴腺体囊性扩张,局灶腺上皮增生活跃,正如梁主任预测的那样,这个患者确实有良性囊肿,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是不是这个囊肿造成了患者进食阻塞还值得商榷。
这样的疾病,如果是以前需要开胸手术,手术风险大,对病人损伤也大,随着技术发展,可以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病人损伤会小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不小的手术。技术发展至今,做一次胃镜就可以完成治疗,患者睡一觉就完成了以前需要开胸的手术,内镜治疗后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了,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梁主任经常对我们和患者说,食管壁分三层,涂料层(粘膜层),泥巴层(粘膜下层),砖头层(固有肌层)。这样的贲门囊肿,病变与粘膜下层相连续,局部同肌层连续,可以在距离病变3cm口侧建立隧道,一直剥离至显露瘤体,然后用电刀,把瘤子刨出来,这就是内镜下经黏膜下隧道病变切除术。术后患者进食阻塞感明显缓解,也许,就是这个囊肿造成了她的不适,我们嘱患者1年后复查内镜,现患者已康复出院。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出现进食阻塞或者吞咽困难不要害怕,要及时就诊,医生会按照(套路)认真思考,选择合适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梁主任还经常告诉我们,健康管理可以分成4个境界:第一境界,就是防病于未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实现;第二境界,就是没病找病,要做好体检,因为中国人前五位的癌症,胃,结直肠和食管就占了三席的位次,所以,50岁左右的人,最好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有胃,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应该再提前5~10年开始检查,以期可以发现可以通过内镜治疗的早期癌症;第三境界,就是有病早治,到了这个境界已经有点晚了;最差境界,就是一拖再拖,到了疾病晚期,金山银山换不来健康和生命!梁老师的四个境界大家听懂了吗?记住了吗?
医院规培医师李德义
欢迎转载我的文章,欢迎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