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樊院士谈“整合医学”之20:交界

据统计,一生中人需进食、饮水70~80吨,五谷杂粮,每日三餐,蛋肉菜果,好吃歹吃,没有一副好胃肠何以胜任。从本期开始,樊院士将用7期的篇幅给我们分享他对消化系统常见病诊疗技术发展思路中的整合思考与建议,剖析其中的是是非非。樊院士首先就是消化内科专家,在其最熟谙领域的心得的深度、广度和前瞻度自然会给我们启发深远,敬请期待!

——编者

有人说:“人可毕生无胆,数月无胃,但不可一刻无意。”“胆、胃”属消化系统,与之比较,说的是“心”更重要。但也有人说:“与其有副好头脑,不如有副好胃肠。”说的是即使脑清目明,倘若吃不下、排不出,那也是“赖活不如好死”。

交界处交出的问题:Barrett食管构成和癌变机制的两点新认识

作者:樊代明

来源:《基层医院-医师》周刊

自然界布满交界处:国境交界处、海陆交界处、城乡交界处······那里地形复杂,人迹缭乱,卖艺者唱,卖酒者叫,矛盾凸显,治安无力,事件多发。人体消化道也有很多交界处:咽食管交界处、食管胃交界处、胃十二指肠交界处、小肠大肠交界处、大肠肛门交界处······这里组织来源扑朔迷离、神经血管安排各异、淋巴组织散布不同,每有括约肌犹如三峡大坝拦水把关。正因这些复杂各异,功能越多,失事也就越多,消化道的疑难重症多数产生于此。本文只说食管胃交界处产生的一种疾病——Barrett食管。

近30年来,食管癌的产生状态不但在中国、在西方多数国家都相继产生了变化。过去70%以上是鳞癌,现在70%以上是腺癌,尤以食管下段为著;过去主要位于食管上中段,现在主要产生在接近胃的食管下段。这陡然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呢?

主要与该处Barrett食管增多有关。

何为Barrett食管钥食管粘膜本由鳞状上皮组成,胃粘膜则由柱状上皮构成,后者的成份和功能与肠上皮类似。在显微镜下,鳞状上皮就像厨师刀下的鱼鳞,而柱状上皮更像一方一方并排的东坡肉。鳞状上皮附于食管内层,保证食品顺利通过,但耐酸性差,而柱状上皮负有别的功能,通常耐酸。Barrett食管就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有人说这是胃上皮上伸而至,还说这个地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这类说法不对。

消化道粘膜,包括食管和胃的粘膜,大致每3~5天就会更新一层。胃内容物不能返流入食管,疾病状态下,比如胃食管返流病(简称GERD),一旦返流,酸性胃液就会对不耐酸的鳞状上皮产生腐蚀,引发炎症,乃至出血。对此打击,位于粘膜底部的干细胞一方面加速增生以弥补损伤,另一方面分化成能够抵抗酸性物资的柱状细胞,乃至杯状细胞,从而构成了胃肠粘膜细胞样的Barrett食管(由于Barrett食管发癌多,人称癌前病变)。

胃肠粘膜细胞也是人体正常细胞,为何产生在食管下端就成为癌前病变,从而引发肿瘤呢?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满意解释。

我个人认为,除该处干细胞无穷增生、易于发癌外,或许还有以下可能:正常情况下,食管粘膜鳞状上皮一般无吸收功能,但被柱状上皮取代后,后者跟其在胃或肠道一样,多少具有了吸收功能。它不但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吸收致癌物资。如果这类柱状上皮位于肠道,肠粘膜下有乳糜管,吸收的物资可以通过乳糜管运向全身各脏器代谢,有用的留下,无用的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但当食管上皮变成柱状上皮后,由于食管粘膜下缺少乳糜管,吸收的致癌物不能顺畅地运向全身,长此以往,渐渐富集于此,最后致使组织癌变,这类组织产生的癌不为鳞癌,多为腺癌。

以上是有关Barrett食管的构成和癌变机制方面我的两点新认识,期望大家去探究。

此文发表于《基层医院-医师》周刊年11月10日第期A7版,为本报独家,转载请注明出处哦!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