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年龄:57岁
性别:男
病史:因“咳嗽、咯痰、腹泻5天”入院。
症状
患者为非刺激性咳嗽,可咳出较多白黏痰,间有咳血丝痰,量少,伴有黄色水样便,5~7次/天,未予治疗,4天后晨起时发现痰中带血块,颜色鲜红,量较前明显增多,咳嗽、咯血均以晨起时明显。
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可、胃纳差、小便正常,1个月内体重下降约5kg。既往体健。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吸烟40年,15支/d,无酗酒史;否认冶游史。
误诊史
门诊就诊
胸片
右下肺占位,肺脓肿?血常规未见异常。拟“咯血查因:肺脓肿?”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住院
查体
T36.6℃,P80次/min,R20次/min,BP/74mmHg,神清,呼吸平稳,唇甲无发绀,皮肤黏膜无黄染、瘀点、瘀斑及出血点及皮下结节,未见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触觉语颤对等,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右下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
胸部CT
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囊性占位,拟良性病变,考虑肺囊肿并感染可能性大,不排除肺大泡合并感染,左肺舌叶炎症,右肺下叶背段小结节灶,考虑增殖灶。
诊治
肺囊肿并感染、左下肺炎并咯血;
给予头孢西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及止血对症治疗。
6天后
支气管镜
右肺下叶基底段活动性出血;
予改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抗感染及止血对症治疗,2天后加用环丙沙星联合治疗。
7/14天后
复查胸片
右下肺病变与前片比较,体积略有缩小,其内液平亦有所减少,好转。
18天后
患者仍间断晨起咯少量鲜红色血
痰涂片
发现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
改用拉氧头孢联合替考拉宁加强抗球菌治疗。
血常规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降钙素原不高,但嗜酸性粒细胞呈升高趋势,入院第2、7、13、27、30天分别为2.70%、7.21%、7.20%、10.21%、8.31%。
追问病史
患者发病前曾生食蟹类,食用后曾出现右下胸部一过性疼痛,因此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
痰、粪便寄生虫卵检查
阴性
寄生虫血清学抗体检测
肺吸虫抗体(+)
确诊
肺吸虫感染
转至传染病院,经驱虫治疗后复查胸片提示患者右下肺囊肿完全吸收。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以咳嗽、咳血痰为主要表现,依据胸部CT结果,误诊为肺囊肿合并感染,但经过多阶梯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进行性升高,其他各项感染检测均不支持细菌感染,追问患者去年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考虑患者肺囊肿为后天性,后天性肺囊肿以寄生虫感染居多,结合患者生食史及寄生虫全套检查确诊为肺吸虫病。
误诊原因
1广东省作为肺吸虫病新疫区,发病率较低,医务人员对肺吸虫病的意识较为淡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警惕;
2
医务人员询问病史不够详细,忽略了生食、半生食虾蟹史;
3
本例肺吸虫病患者初起时嗜酸性粒细胞不高,但之后逐步上升,医务人员没有充分重视这一重要诊断线索,及时进行寄生虫相关检查;
4
仅根据肺部影像学检查即考虑诊断为肺囊肿并感染,未认真考察患者肺囊肿为后天性,可能为特殊感染所致,临床思维存在局限性导致肺部寄生虫感染诊断延误;
5
患者经强有力的抗感染而效果不佳,结合多项感染指标正常,应及时考虑非细菌感染因素。
科普时间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肺吸虫病呢??
肺吸虫病学名并殖吸虫病,常因食用被囊蚴感染的溪蟹,或生饮被囊蚴污染的溪水后感染所致,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表现为咳嗽、咳铁锈色痰、腹泻、皮下结节等症状,其所引起的囊状阴影密度较低,主要在肺部中下部及肺门区。
怎样才能避免感染呢??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溪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溪蟹蝲蛄
近年来,“城市”肺吸虫病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临床医生应对肺吸虫病的再发流行给予重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一些有肺炎临床表现、后天性囊肿出现、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除常规考虑细菌感染外,须高度怀疑肺吸虫病。
最后的唠叨
资料来源
文献:李玉群等.肺吸虫病误诊为肺囊肿合并感染1例[J].实用医学杂志,,30(1):.
编辑:倪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