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男,65岁,体检发现左肾旁囊性占位,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图1-4横断位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分泌期:腹膜后偏左侧见一类圆形囊性占位,边界清晰,直径约为3.7cm,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为47HU,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期、实质期、分泌期CT值分别为49HU、50HU、50HU。
图5-6增强分泌期冠状MPR图像:增强示肿块与左肾上极及左侧肾上腺界限清晰。
图7病理结果(HE×10):囊肿被覆单层或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层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肾上极背侧,质软,灰黄色,表面光滑,完整切除。
剖开肿块后内见黏稠果冻样液体,囊壁厚约0.2cm。
术后病理:符合(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表现。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指先天性的呼吸系统发育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囊性肿物,又称支气管囊肿。按其发病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
纵隔型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位于后纵隔边界清晰的囊性结构。异位型较罕见,可发生于颈部、脑部、硬脊膜、腹腔等。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病率极低,仅占肿瘤发病率的0.03%。
目前认为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源于胚胎时期的前肠,由早期形成的一部分畸形的原始的气管、支气管树的胚芽脱落后种植腹腔发育而成。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好发在左侧的原因推测是由于脱落的胚芽并不随前肠转位而残留在左侧。
归纳本例腹膜后异位型支气管源性囊肿有以下几点影像学特点:
通常位于腹膜后偏左侧的单发圆形肿块,呈囊性;
肿块与周围脏器边界清晰;
肿块密度均匀,其内无分隔,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囊壁厚薄均匀,未见明显壁结节,增强后囊壁强化不显著。
囊肿的CT值一般为15HU左右,当囊肿的CT值升高时,往往需要考虑到以下两种原因:
囊肿含蛋白成分较高;
囊肿合并出血及感染等因素。
本例囊肿的CT值高达50HU,而光镜下无炎性细胞浸润,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分泌黏液过多所致。
以上内容来自: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作者:黄景峰.临床放射学杂志年.
往期相关内容链接:
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
前纵隔及右上肺病变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数字化伍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