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我省山丹县的患者XX,医院转院至甘肃省二院消化科,在张锦华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
该患者男性,52岁,医院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距门齿25cm)处粘膜下隆起病变,大小约2.0*2.5cm,入院后完善心电图、胸部CT、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肿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大小约22.7*13.5mm。术前,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张锦华主任医师组织了相关科室的病例讨论,把术中、术后可能的风险、并发症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因为肿瘤较大,长约2.5cm,食管无浆膜,病变源于固有肌层,易穿孔,位置高,在主动脉弓附近,血管丰富,胸腔镜很难操作,处理不当容易穿孔,危及患者生命。在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交代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后,家属及患者同意行内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治疗,手术由张锦华主任医师操作。
年5月17日上午9点30分开始手术。术前消毒胃镜室、内镜及所有附件,在气管插管、吸氧及全麻下进行,在距门齿18cm处注射肾上腺素+甘油果糖+美兰,纵向2cm切口,建立隧道,术中发现多条较粗血管,肿瘤呈树根样向固有肌层深部生长,完整切除难度非常大,张锦华耐心剥离肿瘤与固有肌肉,认真仔细止血,最终肿瘤被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约1小时15分钟,患者平稳度过了手术关。虽然手术成功,但术后的观察、护理及治疗措施也同样关系着手术成败和患者预后。术后经过禁食、留置胃肠减压管、抗感染、抑酸等治疗,患者无并发症发生,5天开始流质饮食,病理诊断为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复查CT完全正常。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下,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患者痊愈出院。
食管平滑肌瘤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0-83%,大多来源于粘膜肌层,少数米自固有肌层,如果早期不治疗,可进一步长大致吞咽困难,或进一步恶变为平滑肌肉瘤。过去对于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方法全部需要外科开胸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费用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提高,近年来国内新开展的内镜下超级微创治疗手术方法,虽先进、创伤小、恢复快,但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医生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娴熟的内镜操控能力,术中操作难度大、风险也大,特别是术中出血、术后食管纵膈、胸腔、腹腔瘘,胸腹腔气肿、积液等并发症,严重将危及患者生命。目前省医院较少。医院医院消化科医护人员的精诚合作下,为患者既避免开胸手术、又节省了费用,提供了患者收益最大的医疗技术服务。
国际上首创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的方法对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年以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在积累大量内镜治疗食管病变经验基础上,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的切除术,由于受到隧道空间的限制,瘤体越大,STER操作的难度越大,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对增加;对于位置偏高者,因受隧道开口的影响,操作难度也相应增大,本例位于食管中段,肿瘤上缘距门齿25cm。手术操作难度大,但在我院消化团队的共同精心治疗下,患者很快康复,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锦华简介: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首席专家、副院长。现任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小肠镜学组成员,甘肃省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抗癌学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甘肃分会常务理事,甘肃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10余年来,先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0余项,多项新技术填补省内空白。发表学术30余篇,获奖科研课题3项,现承担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曾先后赴美国、香港、日本、俄罗斯等国学习和学术交流。在急诊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及镜下治疗,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超声内镜诊疗,胃食管ESD、POEM术及STER术及小肠内镜诊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供稿:消化科丁向萍)
长按指纹
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