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天肿的故事
文
患者家属刘少军
年7月31日,我的母亲查出“胃癌”。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全家人都懵了,就像天塌了一样,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在焦急、恐惧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去哪里就诊?在老乡的热情帮助下,年8月12日,医院普外科接受了腔镜手术,手术一切顺利。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会纳闷,「我与天肿的故事」医院?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母亲前期的治疗情况,请耐心地听我慢慢道来。「母亲生病了」
年,母亲73周岁。手术后,母亲遵从医嘱做了五次化疗,期间体重减轻了三十多斤,茶饭不思,吃什么吐什么……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我们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再坚持做第六次化疗,就暂时结束,让母亲的身体得到些许的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身体状况渐渐好转。看到母亲配合治疗和战胜病魔的信心,全家人紧绷的心也稍许缓和下来。年10月底,母亲手术14个月后胃镜复查,在贲门与食管结合部又发现病灶,病理显示“癌前病变”。怎么办?如何治疗?我们只能听从医嘱。我找到了给母亲手术的主任。据分析,老太太病灶部位的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在短短的14个月内做两次手术,有下不了手术台的可能,建议保守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对病情而言,无疑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听完主任的解释,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明知道肿瘤在母亲体内毫无顾忌的生长,却无能为力,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从一开始完全没有手术的可能,也许我们会认命,医院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复......我难以抉择,已经无法细想下去。看着母亲和家人期盼的目光和眼神,我仍不忍心把实情告诉他们。我担忧手术会给母亲带来风险,但同时又想拼尽全力为母亲争取生的机会,而不是听天由命。「辗转」
抱着一线希望,医院的教授,医院如出一辙的方案。重新燃起的希望,又一次熄灭了。教授说,手术治疗当然是最佳方案,但是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及身体状况,还是保守治疗最好。也许是母亲战胜病魔的决心打动了教授,也许是家人锲而不舍的坚持感动了教授,当我再三恳求后,他沉思片刻:“医院胃部肿瘤科有个梁寒教授,去找他吧,也许他会有办法。”「转机」
我们求医心切,简单准备后,带着母亲慕名来到了天肿。梁寒主任仔细查看了母亲的身体状况和复查报告后说:“大娘身体还行,还有手术的机会。”我的眼睛里浸满了泪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一个异乡人,一个普通患者的家属。我无法评论梁主任的医术何等精湛,品德何等高尚,但是在母亲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我能看到一个医者大家高超的医术。每次查房,梁主任总是用手攥着听诊器的听筒,把听诊器捂热了,才放到患者的身体上。这样的细节能让患者感受到一个名医真诚的大爱,展现了贵院年来秉承的“德高医粹尚新至善”的院训精神。胃部肿瘤科每一个大夫、护士对待病患像照护自己的家人一样。一言一行,亲切自然;一举一动,精准熟练,感动了母亲和每一位患者。对于天肿,也许任何感谢的话都是苍白的,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已经充分展示出岁天肿的永恒追求。「五年后」
年12月初,手术整整五年了,我接到了天肿的回访电话,“母亲现在一切都好,饮食起居规律正常,身心健康快乐,每半年一次复查,结果基本正常……”听到和蔼可亲的提问,我欣然介绍了母亲的现状。12月17日,在众亲友的祝福声中,母亲快乐地度过了八十岁的生日。其实我有句憋了很久的心里话,还是想说出来。医院,医院,是所有人都不愿踏入的地方。但是一旦生病,一定要选择能够专业、医院,具有年历史积淀医院。这就是母亲和天肿真实的故事,没有半句虚假和夸张,一字一句都是内心真诚的表达。若有遗憾,那就是天肿更多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因为我的笔拙语钝不能更好的表达和赞美。感谢医院,感谢梁寒主任、丁学伟大夫,是天肿给我的全家带来了幸福。医院
特别制作
建院周年专题报道
—
策划\门诊办公室、宣传处
文稿\刘少军
图片素材\刘少军
校对\门诊办公室纪伟伟
编辑\宣传处朱芸、杨子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